-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学教学中的“启问”+“交流”的教学实践
摘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唤起学生自主体验,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本文就此提出了“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下针对此观点,结合教学中一课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启问 交流 数学思维 课例
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逆向重构
长期以来,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逐步形成了“通过教师答疑、解难,使学生不带问题走出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天经地义地占据我们的课堂,其正确性似乎永远用不着怀疑。造成课堂里“教”一统天下,“学”难以立足,课堂完全被异化的局面。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启发学生的问题,设置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重点,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逆向重构得到的,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使学生走出教室”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活化。其基本流程是:
启发学生问题——设置特定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启动思维,引发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猜想。
个人钻研问题——独立地对得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这个环节视情况可以安排到课外。
集体交流讨论——在教师的调控下,个体提交获得的成果在全班交流,并以集体名义对所得成果进行评价。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
在“启问”+“交流”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的,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和建构主义的要义是一致的。因此,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切忌贪大,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无法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反而是课堂的累赘。稳妥的办法是以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教材选择问题或创造问题,善于观察和联想就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就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而,如何去实施“启问”+“交流”的教学?通过教学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是我们教师值得下功夫的地方。
“启问”+“交流”教学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去解决问题。拉卡托斯提出的证明与反驳的启发式,“不向学生提出等解决的确定问题,而提出可能获得某种发现的不确定情况,所引起的最初震动是必须而且能够被克服的,”让学生体验到能够掌握教材的兴奋和自由感觉。不确定问题就象是“种子”,既有趣又简单,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就象浇水,使种子发芽成一株幼苗。
数学活动论
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更细致的表述是,数学(活动)是人(主体)通过数学语言或数学方法在数学问题与数学结论(理论)之间进行的一种智力活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如下图)
“启问”+“交流”的教学是主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于青少年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过程,能使学习心理处于亢奋状态,能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出新的学习动力。
“启问”+“交流”教学模式,在启问阶段、自研阶段、交流阶段都突出体现了主体参与的活动特征。
3.课例
(1)必要的说明
本节的内容属初二垂径定理的应用,目的是应用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限于篇幅,更为了显示“启问”+“交流”的过程与特征,省略了部分课堂实况。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发言依其原意稍作了润色。
(2)启问阶段
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如图,AC是⊙O的直径,AB是弦,OM⊥AB。
求证:BC=2OM
这里利用垂径定理证明OM是?ABC的中位线,即M是AB的 图(1)
中点,就能得出结论。
教师:在图(1)中,把直线AB进行移动(往下平移),如图(2)
已知:DC是⊙O的直径,直线AB交⊙O于E、F,AD⊥AB于A ,
CB⊥AB于B。
教师:我一时忘了要证什么,大家能否帮我补一下?
(3)交流阶段
学生:四边形ABCD是梯形。
学生:模仿例题,可以过O作OM⊥AB于M,这样就可以得到EM=MF。
教师:很好,还有吗?
学生:图(2)中,OM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因此有AM=BM,
而EM=MF,所以AE=BF。
学生:利用垂径定理,如果我延长OM交⊙O于G,则有EG=FG,也有弦EG=FG。
学生:根据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可以得到?CED是RT?。
学生:从图形看,DE和FN是相等的,线段DE=FN。
教师:想法不错,证过吗?
学生:没有,但我可以现在试一试。
∵CD是直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