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销售管理泽州铁器始末
泽州铁器始末
(铁镇)
泽州冶铁历史悠久,几经岁月沧桑,有几多土生土长的晋城人脑海里还有一丝一缕关于泽州铁器的印象,最深刻的怕就是铁锅,可是那些铁锅也正在日益消亡,拯救晋城冶炼文化势在必行。
泽州铁器的辉煌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生动的历史传说
在成书年代尚有争议的《山海经》中,有一段记载“中次经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又西五十里,曰虎尾山,其多椒椐,多封石,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书中所记载有虎尾山,今天泽州县的大阳镇也有虎尾山,并且也有铁矿,历史的巧合,让晋城人相信此山即彼山。
在大阳镇中流传着“阳阿古剑”的传说,阳阿古剑是一把古代名剑,与轩辕剑、干将莫邪剑一样有名,清高平人毕振姬在《四州文献》中赞其“能陆断牛马水截鸿雁”,系皆一家之言不足为信。但是当地人宁愿相信自己的祖辈曾经确实技艺精湛足以造一把名剑。并且认为造此剑者是铸剑大师姓卓,后迁以冶铁致富。也许是牵强附会却展示着当代人对于古代泽州人铁艺的自豪。
艰难的光辉岁月
汉代各地设铁官以管理铁矿。
两晋南北朝时期,铁和刚的生产更发展起来北齐綦毋怀文造钢刀能手,使用“淬炼发”,各地设官冶炼,《隋书百官志》“齐诸冶并设丞,隶太府。东道有武安,滏口,白涧三局”其中武安指沁水而白涧指的是阳城可见当时晋城的冶炼技术先进,并且冶炼在当时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地位。西沟在西晋时产铁犁,隋唐时名扬天下,销往江南、甘肃、陕西等地。
唐代山西冶炼的范围扩大,冶炼工艺有所提高,铁器生产增多,铁货交易频繁,官吏插手贩运铁器以盈利。
宋代由于财政困难,大量铸铁钱。泽州的大广冶是当时的产铁区,宋政府屡次造铁钱于此,“河东转运使陈尧佐奏减泽州大冶矿铁课”“及奎徙河东,又铸大铁钱于晋、泽二州”“于是奎复奏晋、泽、石三州及威盛军日铸小铁钱。独留用河东”(见《宋史食货志》)。
辽、金时期,晋城冶铁也相当发达,在凤台县(晋城)青莲寺有1163年(金世宗大定三年)有大钟,在陵川县也有一个大定年间的钟。
金朝实行头户州制度管理工匠,便形成了许多带“头”的村落。现在仍以“头”字作村名的如岗头、椿树头、二圣头、尧头、花园头等共24头。当时冶炼技术发达兴盛,工匠云集,朝廷实行匠户制度管理工匠,便形成了许多带“匠”的村落。现仍以“匠”的姓氏作村名的如夏匠、东吕匠、西马匠、牛匠、西谢匠、东武匠等,共26匠。元代“九头十八匠”完全形成,“九头十八匠”的形成标志着泽州铁器发展的一个繁盛时期。
明代初期泽潞商人已初步形成一个地方性的商帮,泽潞商人外出经商人数多、富户多、势力大,在明代中叶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明代泽潞商帮的形成及其迅猛发展为泽州铁器行销海内外创造了必要条件。明人沈思孝说:山西“平阳(今临汾)、泽(今晋城)、潞(今长治)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晋录》);另一则是清代惠亲王绵瑜说:“伏思天下之广,不乏富庶之人,而富庶之省,莫过广东、山西为最。”(《军机处录副·太平天国》卷号477)
明代全国冶铁设官冶制,《明史食货志》、《续通典》卷13、《续文献通考》卷23记载,1373年全国设立十三个铁冶所,山西有5个,“泽一个名益国”,即晋城有一个铁冶所名字叫益国。据成化十二年(1476年)抄本《山西通志》卷六“物产”记载“铁,平定、吉、朔、潞、泽州、太原、交城、榆次、繁峙、五台、临汾、洪洞、乡宁、怀仁、孝义、平遥、壶关、高平、阳城具有冶坑,惟阳城尤广”,据老工人口述,“地下土园炉炼钢法”此时由潞安经阳城传到晋城。
明清泽州铁器,冶炼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名满九州,远销海外。《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代满人入关认为冶铁“人聚众多,为害甚巨”,1733年雍正禁止贩运生铁,1824年道光命令携带不成器的铁在五十斤以上者没收,百斤以上者治罪。各种严法律令限制冶炼规模,并征收繁重税目,但是泽州铁器还是在逆境中迎来了一段辉煌。李希霍芬的《中国》中记载清代山西冶铁中心仅晋城一县牗今晋城市泽州县牍,熟铁炉业全县炉数约计百余座。 乔志强的,《山西制铁史》载1735年修《泽州府志》“物产”中载“其输市中州者,惟铁与煤,日不绝于途”1783年修《凤台县志》载产“针铁”,1738年陵川县有铁钉铺十二家,鸦片战争前后,晋城冶铁又有了发展,当时已经成为山西省的铁货中心,道光年间全县有生铁炉一千多座,熟铁炉一百座,铸锅炉四百多座。仍为小规模手工生产。李希霍芬曾记载凤台县的铁供应全国,晋城大阳的针供应每个家庭,并远销中亚一带。“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