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老年津贴个人账户
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老年津贴+个人账户
近几年,国家已经确立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略,而社会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现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有退休金制度,企业职工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土地被征用人员有土地被征用人员的养老保障制度,而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还很薄弱。
虽然,我国于1992年起在多数省份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1999年起即停止发展新业务。此后,学界和实务部门一直在争论:现阶段是否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现阶段可以建立怎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府在其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最近几年来,讨论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应该为农民提供怎样的养老保障?于是,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模式,不少地方积极进行了新的探索。本文提出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一种新模式:老年津贴+个人账户,即政府对于某一年龄以上的老年人实施普惠的老年津贴,同时为这一年龄以下有缴费能力的16岁以上农村居民建立个人账户,逐步积累,到这一年龄后逐月领取养老金和老年津贴。
一、20多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简要回顾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我国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手段开始受到重视。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下,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县为基本单位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凡具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均可参加这项制度。该制度采用完全积累的基金制筹资模式,将个人缴费以及可能的集体补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中,并按照当时的一般投资回报率计息,60岁开始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数额领取养老金。在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门的努力下,曾经有大批农村居民参加这一制度。但随着1997年11月以后连续多次银行存款利率的大幅度下调,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该项制度和工作中的缺陷逐渐显现。1999年国务院认为当时还不具备在全国普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并及时作出了“暂停发展新业务、进行清理整顿”的决定。
客观地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过程中,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依然是覆盖面窄,参保人数少,保障程度低。主要问题在于:(1)定性不清定位不明,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政府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起什么样的作用,未能达成共识。(2)相关扶持政策难以到位,推行难度大,例如在资金筹集上虽然提出国家、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但强调重点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难以落实,国家扶持政策也是空的,实际变成“完全由个人缴费”,导致农民没有参保积极性。(3)制度设计有缺陷,例如规定的缴费标准低且不确定,难以解决老年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又如银行利率持续下调,形成利差损。(4)实际操作不规范,一些地方对缴费年限和缴费标准随意性大,结果是投保人数多而人均保费少,领取标准低而工作量大、管理成本也相对提高。当初片面追求参保率,在宣传资料上承诺高利率,参保农民反响大,至今这一后遗症没有消除。
在这一制度实施的同时,部分学者研究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条件。例如,杨翠迎等(1998)分析了国外实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认为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大都是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中期转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即工业化发展靠自身积累,且其剩余反哺农业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一些经济指标。何文炯等(2001)在分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研究了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后,认为就全国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当有进有退:在发达地区应当积极推进,在欠发达地区则暂缓推进,并进一步提出了“进”与“退”的具体建议。
随着“三农”问题逐步受到重视,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再度提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探索和模式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鉴于我国农村情况的复杂性,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分类作出制度安排,并提出了各种模式。郑功成等(2002)认为,一个较为合理的政策取向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进行分类处置,优先考虑已经非农化、城市化的农村户口劳动者,优先考虑响应国家号召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优先在发达地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先行一步。卢海元(2003)提出了实物换保障的思路,即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安增龙等(2004)按是否拥有土地将养老保险的需求主体分为三类:已经失去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