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峰《语文建设》文言副词“并”的来源.doc

邱峰《语文建设》文言副词“并”的来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副词“并”的形成机制 [摘要]“并”由动词演化出方式、范围和语气副词的根源均在于其本义:方式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独特的语气副词根源仍在其本义——由本义更进一步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个语义特征的突显导致“并”演化出一般总括副词所不具有的语气副词用法。 [关键词]并;副词;语义基因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并”的副词化过程 (一)“并”由动词向方式副词和范围副词的演化 《说文》:“併,並也。”“竝,併也。”“幷,相从也。”“併、竝、幷”三字音、义、用法不尽相同,但最终合并为“并”,故下文仅论“并”,不再提及其它几个。 “併、竝”辗转为训(“並”与“竝”为古今字),“幷”字“相从”之义无文献证据,甲骨文中也未见用例;据形体本义当是“并V(立、存……)”之义,从甲骨文用例来看,最初其所关涉论元如其形体所示仅为两个,故其更确切本义是“甲乙同时V(立、存……)”,如: 车并驳。(小屯·殷墟文字甲编 298) 七日己巳夕总,有新大星并火。(殷墟书契后编下 92) 甲骨文中“并”已引申出连接、接近之义,可用为及物动词,可见“并”已是常用词。胡勇[1]P98认为“并”于春秋战国时演化为副词,其实此时已见,如: 丙午卜,旅贞:翌丁未其侑于祖丁。 丙申卜:並酒祖丁暨父丁。(小屯南地甲骨 68) 并V”在这些用例中强调的是时间的统一性,即同时V,故有学者将“并”称为时间副词(沈培[2]P161,张玉金[3]P54),时间的统一性又可理解为V的方式,故有学者又称之为方式副词(胡勇[1]P99),甚至情状副词(温锁林[4]P14)。 早在先秦“并”就已由方式副词演化出范围副词,如: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诗·小雅·宾之初筵) 方式副词与范围副词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示“同时V”,时间上的同一性得到突显;后者表示“都V”,可能是“同时V”,也可能是“不同时V”,但时间性被淡化,突显的是V与其所有关涉对象的关联性,“同时”时间性的淡化导致“并”由方式副词演变为范围副词。 当然,这种区别适仅应于典型方式副词和范围副词,因语法化均是连续过程,“并”也不例外。其早期方式副词用法其实已经蕴含着范围副词因子,“同时V”其实蕴含着“都V”,“都”表示关涉对象的范围,这样,就为方式副词向范围副词演变提供一种可能,只需适宜的语用条件,就会发生演变。 (二)“并”向语气副词的演化 胡勇[1]P106从“并”所关涉对象的位置和数量的转换推测,“并”向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源于其副词用法,始于宋代。其实,唐代就已见“并”的成熟语气副词用法,如: 遣小婢细辛酌酒,并不肯先提。(游仙窟) (明皇后)讳昭君……少明悟,强族多聘之,并不肯行。(北齐书·卷九) 更有学者将这种用例的出现时间溯至东汉,如葛佳才[5]P186: 大佞材高……因丽美之说,人主之威,人主心并不能责……(论衡) 胡[1]P107认为当“并”的论元为单一个体时,其就丧失了总括对象,就完全变成了语气副词。但为何总括性无所附着就变成语气副词呢?这里似乎缺少逻辑必然性,也未见两位学者对此的论证。 有学者对此观点并不认同,如董秀芳[6]P315认为“并”“发展出强调义的语义基因是,侧重于对一个集合中所有成员的全部覆盖,无一例外②,但这个预设只是说话人的推测,现实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③;但问话人直接认定②并发出以②为基础的问句①,故谴责意味较多。对答话人来说,③才是真实情况,答话人用“并”就是向问话人表明现实情况是和问话人预设②相反的另外一种情况③相一致,这样就摧毁了问话①的存在根基从而达到了反驳目的。所谓的“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就是由这种回答方式带来的,这种方式显然比直接否定式的反驳意味要强。 “并”的语气义仍是由其本义“甲乙同时V”引申出来的,表示两方之间“一致关系”。就上例而言,突显的是实际情况和某一种可能情况之间的一致关系,其实也是两方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也许就是为何典型的总括副词“皆、俱、都”等(其典型用法所关涉论元为多个)没能引申出这种语气用法的根本原因。 “并”无论是做方式、范围还是语气副词,其所源自的语义特征均是“双方之间的一致性”,但抽象程度有区别,很显然,表示“关系一致”的语气副词要更抽象一些,故其出现得最晚,这导致部分学者将语气副词归源于范围副词。 总结:某类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表面上非常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其根源就在于其本义特征的制约。语义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其实就是淡化某些特征而突显另外一些特征的过程,本义特征的抽象度决定了其引申时间的早晚,但每个引申义的根源仍在其本义,只要语用条件成熟,某个特征就会被引申出来,并最终导致某种新用法的产生。

文档评论(0)

imby0eybk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