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招教你如何安全刷卡消费
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简单便捷的刷卡消费成为不少人出游或是购物必不可少的支付方式。
7月3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简称“《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当年新增6100万张,比上年增长18.0%。
持卡消费的人数和金额越来越多,但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觑。蓝皮书显示,2013年国内信用卡互联网欺诈损失金额为1411.3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据了解,信用卡盗刷主要为伪卡、互联网欺诈和失窃卡盗刷三种情况。那么,消费者在刷卡消费时该注意些什么?随着国庆期间刷卡高峰的来临,如何防范这些刷卡风险?
留心警惕“克隆卡”
【案例】近期,全国多地信用卡盗刷事件频发。“机不离身,卡不离身,手机客户端几乎没有登录过,信用卡里的钱被转走了。”
据报道,西安市民刘先生交行信用卡内12000元被人在六天分12次用手机银行转走。但银行卡和手机一直随身携带,手机从头至尾没有收到任何短信提示,信用卡还款时才发现被盗刷。
据了解,制造伪卡已经成为现在信用卡盗刷主要类型之一。蓝皮书显示,2013年信用卡欺诈损失中伪卡的欺诈金额达7141.9万元,是金额最高的欺诈类型。
从作案手法上看,主要是在POS机和ATM机上做手脚,具体表现为,不法分子利用POS 机刷卡为客户套取现金,并从中收取手续费,或利用POS机盗取银行卡信息后,利用“克隆卡”盗取客户资金。此外,还有不法分子在自助银行门禁系统或ATM机上加装盗码器、摄像设备等装置,窃取持卡人的密码和银行卡磁条信息,然后制造“克隆卡”盗取资金。
【安全支招】消费者在POS机上刷卡付款时,不要让卡片脱离自己的视线,收银员交回卡片时应检查是否是自己的卡。尽量避免去一些不熟悉、治安环境恶劣和不太规范的商户进行刷卡消费;持卡消费的时候,要注意观察POS机是否有改装过的痕迹。
同时,消费者取款时应尽量去市区繁华地带规模较大的自助银行,同时要注意观察身边有无可疑人员、分辨ATM机的插卡口等处有无多余设备,机上有无可疑装置或广告。一旦出现吞钞、吞卡等故障请拨打屏幕上显示的客服电话(通常为五位数),不要轻信贴在自助设备旁的告示。
“扫一扫”前先确认
【案例】据报道,王先生在网上经营一家网店专卖泥浆泵。今年1月19日,一个陌生人以买货为名加他为QQ好友,同时发来一张二维码让王先生先扫一下,以方便今后联系。随后两天里,王先生在网上交易中再没收到短信提示,就连使用支付宝[微博]需要的验证码信息也没有收到。
王先生感到奇怪,因为手机绑定了网银功能。他赶到银行查询,结果发现,他的银行卡有100多次网上支付记录,总计支付金额高达9万多元。王先生赶紧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据了解,信用卡手机银行无故“被消费”,比较普遍的一个原因往往是持卡人在无意中所扫描的某些二维码。一些持卡人可能在网购时,接触到类似二维码的图样,诈骗分子则正是利用这些二维码将手机木马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短短几秒钟,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可能已经传到他人手中。
随着手机二维码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二维码成为时下方便流行的“名片”,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添加微信好友、下载优惠券、浏览网页、下载手机应用等。但是,这些二维码背后可能隐藏了外观无法辨认的病毒,不断涌现的二维码诈骗活动表明,利用二维码盗刷已成为一种新的诈骗形式。
【安全支招】随着网络的强大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官方账号、应用程序等渠道交易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不法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工具软件),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二维码,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
因此,购物时除了要登录正规网站网银支付,不要在其他网站跳转的不明链接或电子邮件提供的银行网站上进行支付操作外,在遇到二维码、应用程序等交易时,可以先主动致电官方客服询问辨识真伪。
业内专家建议,在“扫一扫”之前,广大用户应提高警惕,先核实二维码的来源,要选择正规企业、商家发布的二维码,不要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同时,用户需要安装手机安全防护软件,及时更新,以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对于应用程序也是如此。要通过正规途径下载应用程序,下载时也要认清该程序的授权,不要轻易根据别人发送的地址下载程序。
此外,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点击发送到手机上的不明链接、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接收来路不明的图片,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以上方式向用户手机推送病毒,而隐私信息也在不知不觉中泄露。
卡失盗后先挂失
【案例】据报道,康先生是某行万事达信用金卡持有人。某晚他在外吃饭丢失钱包,内有身份证、涉案信用卡等。由于信用卡上没有个人照片、未设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