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提问的一点看法张龙庆.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有效提问的一点看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上提问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与,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是问题”,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提问即可用于传授新知,又可用于复习巩固,它可以贯穿一堂课的始终 课堂提问“教育上有意义的问题”不多问句缺乏艺术性,学生的回答中创造评价性成分很少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常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用语,学生的齐答比例很高低效问题充斥课堂问题意义缺乏准确性。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语言不明了准确,要么所提问题内涵过宽,语义含糊不清,使学生不能够准确回答。问题难易不适中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教师否定学生回答的现象是普遍的。即使学生说的真不对,教师也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轻易说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考积极性的话。况且,有些时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判缺乏周密考虑,往往只从教学流程或自己所预设的角度来评定学生的回答。这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效果。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 ; (2) 。 但很明显这个公式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易错点——那就是同学容易忽略在运用公式前必须先判别该数列公比q是否为1。而这在前面的例7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可以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求。”拿到这道题很多同学是这么做的: “解:由题知。” 显然此解法,忽视了应对此题中的进行分类讨论,分和两种情况来解决。虽然只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同学得到应有的“教训”,迅速强化掌握了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的这个注意点。 (二)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要有科学性 若所提问题过于显浅则不能反映知识的深度;倘若问题过于深奥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大部分学生拿到以后是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以随即搭桥问道:“如果条件变为,你能联想起什么?”学生马上回应:“三角函数,。”老师再设一问:“能否用三角代换?怎么代换?”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马上便有回答:“令”问到这里,大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提出了两个较容易,且有梯度的问题。 (三)注重问题质量,减少无意义提问   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规律,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提问往往陷入模式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思维力度。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效果,大量提问一些简单化、口头禅式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类提问弊多利少:因此在提问时采用连环问较好。例如讲求数列通项公式时, “由Sn求an”的问题和方法,其基本方法和原理是利用Sn与an的关系.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课后也能做一些类似的题,如题1。 题1:已知下列两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公式,求它们的通项公式.(1)Sn=n3+n-1 (2)Sn=n2-1。 然而当你把一个另一个由Sn求an的题拿给学生时,学生就傻眼了: 题2:设数列{an}的首项为a1=1,前n项和Sn满足关系3tSn-(2t+3)Sn-1=3t(t0,n=2,3,4,…),求证:数列{ an }是等比数列。 问题就出在我们是如何认识的,或者说这个式子的数学思想是什么?其数学本质是什么?我们有没有认清,我们有没有把这个式子的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我认为的本质是揭示了数列的前n项和与其项的关系,既要能由项去求和,又要能由和的差去表示项。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来揭示“由Sn求an”的问题本质。 问题1: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1+2a2+3a3+…+(n-1)an-1(n≥2), 则{an}的通项 。 问题2:数列{an}中,a1=1,且3(a1+a2+…+an)=(n+2)an,(n=2,3,…),则an=    . 问题3:数列{an}满足:a1=1,a1+a2+…+an=n2an(n≥2),则an=      

文档评论(0)

rpv75l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