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源远流长的六合民歌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
六合民歌源远流长,据《六合县志》载,早于周代县内即有民歌、民舞结合演唱的乡人傩流行。民歌,这一“猎丰则引颈高歌”的原始音乐,在我区产生、繁衍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不断变革,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从实际生活的感受、体验出发,按照自己的思想愿望、爱憎情绪,创造出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歌。
六合区流行的民歌,主要分为在劳作中歌唱的山歌、号子、抒情寓意的民歌。演唱的目的是为了解乏提神,自娱自乐,有些则是在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单调的插秧劳动中歌唱的。据我们竹镇丰乐村的民间歌手张德琴介绍,他们村里的姑娘、小伙子做农活时,手中不闲、口里也不闲,都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哼歌。插秧季节,一片田里几十名妇女,只要有一个人领头,一个民歌大合唱就开始末了,一直唱到干完活。栽秧歌有:《格登代》、《南圩拖子》、《程桥哼子》、《丫头子》、《那就好来》、《新黄黄子》、《老黄黄子》、《呀嗬嗨》、《小小田四四方》、《我开娇车接妈妈》等。拔秧歌有:《嫂嫂荠菜花》、《妹妹可是的》、《鸢鸡子》、《把那鸽子来》、《摆渡》。象《小小刘姐姐》、《毛雨梳梳》、《姐在插秧棵》等则在插秧中歌唱。有些是在放牛的时候打发无聊时间而歌唱的,例如:放牛号子《溜子溜》、《啦利啦》、《打牛罗罗》。在车水中演唱的车水号子《脚车》、《四季明月》、《五句半》、《七子鼓》、《十子鼓》。另外还有一些一句头的山歌。例如:《左是么左嗬嗨》,可以说,有什么农活即有符合劳动节奏、方式的号子,真是千姿百态,耐人寻味。
抒情寓意的民歌更加丰富多彩。主要分情歌和生活两大类。其中以生活歌曲最为优美。在生活歌曲中,有反映社会世态的,也有反映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的歌曲。此外还有劳作中休息下来,欣赏花草歌曲。这些歌曲语言朴实明快,直抒胸臆,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深受群众喜爱。主要有:《剪剪花》、《想情郎》、《虞美人》、《十二月长工》、《赔送调》、《八那鸽子》、《梳妆台》、《抬头看见娘哥》、《媳妇苦》、《对花》、《馒头调》、《老满江》、《满江红》、《探妹》、《花生调》、《小红鞋青布口》、《八段景》、《三十六码头》等等。看这些民歌的名字,就能对歌中所唱的内容加知一二了。
最著名的要数《茉莉花》的最初版本《鲜花调》(又称《双叠翠》)了。随着《茉莉花》在香港回归仪式上的奏响,人们在探索《茉莉花》的根,它的故乡就是六合。《茉莉花》搜集、整理者何仿先生,于1942年在民间采集而来的。那时的何仿先生还是一个年仅14岁的文艺兵,他与战友在六合金牛山地区找到了一位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创作成了《茉莉花》。当年还把原来的歌词换成抗日的内容,然后到边区传唱。因为曲调悠扬清丽,此歌更加深入人心。
解放后,何仿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成归来,在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任乐队指挥,于是,他进一步完成了对《茉莉花》的加工创作。于1957年夏天将《鲜花调》改词,加工曲,定名为《茉莉花》。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女声小合唱在北京演出,在当年的全军调演中获得好评,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走红全国。1959年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代表团歌团的名义,到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于是何仿先生于1959年,又对《茉莉花》的词作了加工修改,女声小合唱也在维也纳歌剧院和奥地利政府大厦广场演出,获得各国青年的赞赏,从此这种版本的《茉莉花》在国内外广为传唱。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茉莉花》作为优秀中国民间歌曲向世界各国推荐,并作为音乐教材。1997年,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江泽民主席亲自审定中国军乐队首奏《茉莉花》,使这首源于六合的民歌响遍了五洲四海。
悠扬清丽的《茉莉花》的曲调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是地道的江南民歌。《茉莉花》的原名是分布于江苏很多地方的民曲《鲜花调》,这些《鲜花调》之间虽存在很多差异,但总体上很接近。目前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是何仿先生广泛收集了许多地方的《鲜花调》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出来的,不仅在歌词上更换了一些新的内容,而且在曲调上也做了些修改。根据何仿先生掌握的资料,《鲜花调》的文字资料最早可见于清代的《小慧剧》里面主要唱的《西厢记》里张生和莺莺红尘中的故事。他认为,这是江苏民间艺人世代创作的结果。此外六合民歌《格登代》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被收入《中国民歌大全》,还被选为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
六合民歌语言朴实,乡土气息极浓,很多比喻既很形象又很贴切。高度精炼地表达人物思绪的口头文学,是六合民歌的精粹。曲调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许多民歌歌词在解放后被认为是封建糟粕,改成符合政治形势需要的内容,而改过的歌词与曲调在风格上不太协调。解放后文化馆干部多次深入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甚至一连几天行走在乡村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