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岩爆工程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doc

隧道岩爆工程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岩爆工程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重庆陆家岭隧道岩爆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根据在重庆陆家岭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岩爆,通过现场地质观测资料,具体地分析了其形成的规模、位置、诱发因素以及地质条件,从地质工程的角度,对岩爆发生地段隧道的岩石组成、地质构造、地应力特征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在陆家岭隧道施工中发生岩爆的岩石具有岩体结构面发育适中、弹性模量大、P波波速高、地质构造简单、现代水平构造应力强且主压应力轴σ1大角度相交于隧道中轴线和地下水不发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掌子面喷水、布设释放地应力锚杆、减少隧道壁聚能结构等有效的岩爆防治措施。 关键词:隧道工程;岩爆;工程地质特征;防治措施;陆家岭隧道 引言 岩爆是在高地应力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分异,岩体内部原先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突发性地急剧释放出来,使隧道围岩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的一种动力失稳的地质现象,是一种高地应力区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对于隧道施工的人员和设备均造成了直接威胁。因此,详细研究发生在陆家岭隧道施工中的岩爆,总结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进一步探索岩爆地区工作方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1~5]。 2陆家岭隧道岩爆发生的工程地质特征 陆家岭隧道位于重庆东南部地区,是重庆—宜昌高速公路西段重要工程,起止桩号:ZK113+485~ZK119+865,中心桩号ZK116+175,全长6 380 m,隧道进口标高1 063.63 m,出口标高1 020.12 m,成洞洞径15 m,隧道埋深120~600 m。施工地区为中低山和丘陵地区,最大海拔1 876 m,地形自然坡度35°~65°,局部山体陡峭,植被发育。隧道围岩主要是上侏罗统熔结凝灰岩,岩石致密坚硬,完整性好,呈块状镶嵌~大块砌体结构,局部有少量结构面或贯通性微张节理,风化程度低,地下水贫乏,不发育。自2003年11月开始施工以来,先后在隧道7个区段的拱顶和边墙发生了93次岩爆,具体发生岩爆位置及次数见图1。 图1陆家岭隧道发生岩爆位置及次数示意图 根据现场资料分析,这些岩爆表现出与下列5个典型的工程地质特征关系密切: (1)围岩距隧道掌子面远近不同,岩石发生岩爆的次数不同。陆家岭隧道岩爆发生的次数与距掌子面的距离关系密切,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陆家岭隧道岩爆发生有很强的规律性,岩爆发生最高次数的高峰区出现在距掌子面6~15 m(即0.5~1倍隧道洞径区间)的隧道拱角及两侧壁上,迄今为止共发生岩爆60次,占已经发生岩爆总数的64.5%,另外有21%出现在掌子面上及大于1倍洞径以外的隧道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岩爆次数显著减少,仅有极少数岩爆发生部位距掌子面的距离大于40 m。距离掌子面的距离/m 图2陆家岭隧道发生岩爆次数与距掌子面距离的关系曲线 (2)隧道中掌子面开挖暴露时间的长短不同,围岩发生岩爆频数不同。由于岩爆是隧道围岩集聚能量、应力重新分布后的产物,因此,岩爆发生的次数与掌子面开挖暴露时间的长短关系密切,如图3所示。掌子面开挖暴露时间/d 图3陆家岭隧道发生岩爆次数与掌子面围岩开挖时间的关系曲线 由图3可知,陆家岭隧道岩爆发生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个时间区段内: 第1个岩爆高峰区段集中在掌子面围岩开挖后24 h内,在该时段内共发生51次岩爆,占所发生岩爆总数的55.8%,主要发生在距离掌子面6~15 m的隧道拱角及拱顶处的应力集中区,见图1中的1和2区,这类岩爆属于速爆型岩爆,对于隧道施工人员和设备威胁巨大。第2个岩爆高峰区段集中在掌子面围岩开挖后 16~24 d内,在该时段内共发生37次岩爆,占所发生岩爆总数的39.7%,主要发生在距离掌子面6~15 m的隧道两个侧壁,这类岩爆属于缓爆型岩爆。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①在围岩开挖暴露后,先期赋存在岩体中的能量超过了岩体本身的强度,通过岩爆的形式得以释放,形成了第1个岩爆高峰区段,这次岩爆类型以爆次数岩次/爆次数岩次/·3400·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速爆型岩爆为主。 ②围岩中的应力在重新调整、分布后,岩体中的应力及能量再次得以聚集,并在隧道中爆破作业所产生的冲击波影响下,再次发生岩爆,形成了第2个岩爆高峰区段,这次岩爆类型以缓爆型岩爆为主。 (3)陆家岭隧道中的岩爆体的特征不同。 陆家岭隧道的岩爆有速爆型岩爆和缓慢型岩爆2种类型,具体表现形式如下:速爆型岩爆多发生在掌子面开挖后24 h内,占岩爆总数的70%。岩爆发生一般分2个破坏阶段:开始为岩体的张性破裂、弹射、剥落;继而是极限破碎的岩块被挤出、弹射。岩爆发生时,首先围岩内部发出清脆的爆裂声,而后岩块从隧道的拱顶或拱角向临空面弹射而出,弹射距离较远,弹射角度可达35°~45°,岩块成分以熔解凝灰岩、霏细斑岩为主,多呈中间厚、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