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比德”的文化内涵 (2).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以石比德”的文化内涵 摘 要:“以石比德”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人们有意识地将“石”的品行与人的品行加以比附,以突显人的某种精神品质之美。本文就此入手,分析了“石”(审美对象)与人(审美主体)在若干品性上具有异质同构的特点,将石文化与人的精神、品质紧密相联,进而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中以石抒写人格之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石;比德; 文化内涵 “比德”说,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人们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观点,注重强调把自然景物的特征与人的某些品德加以“比附”,认为自然景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的某种精神品质之美,即人格之美。先秦时期的人们欣赏自然景物时,多把自然景物作为人的品德美或精神美的一种象征。 “比德”说的显例是孔子、荀子、董仲舒的“以水比德”(见《荀子·宥坐》、董仲舒《山川颂》)和管仲、孔子、荀子的“以玉比德”。 《管子·水地》中说: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符瑞,九德出焉。 古人对玉石的欣赏,不仅是因为玉石质地坚硬、手感温润、色泽美好等外观美,更重要的是因为玉石体现了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这些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人的某些品性,玉石身上盛载着人的道德和品性之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夏商周三代),玉石具有崇高的地位。玉石制成的六器(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礼天地四方;制成的六端(镇圭、桓圭、信圭、弓圭、谷璧、蒲璧)代表身份地位,此外玉石还用于祭祀和陪葬。大到天地,小到个人,浓缩于玉石之中的道德准则规范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孔子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自然美和社会美(包括人格美)融合,构成了中国玉石的主要品格,也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主要品格。玉是石的一类,“玉,石之美具五德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蕴藏于石中,是石中精品,玉石所象征的精神也是石的精神,直到汉以后,玉的材质价值越来越高,成为珠宝类而不再属于石文化的范畴之内。“以玉比德”,当然是属于“以石比德”的一种。“以玉比德”确立了一种审美观照模式,即把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摆在可比的同一限度之内,将双方分解为若干品性要素,使之一一对应,形成映射、同构关系。如上引《管子》,将审美观照主体的品性分解为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九项要素,使之与玉的九项物理要素一一对应。“以石比德”模式亦如此,不过不像《管子》、《荀子》、《山川颂》那么集中,它往往是某项要素分别作比。 在《诗经》中已经开始以石之品性比拟人之品性。《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高山峻石象征师尹的威严。《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言他山之石可以作雕琢玉的工具,可以完成雕琢玉的工作,以喻别国的贤能人才,可以招致来为本国所用。《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中妇女自伤不得于夫,表现坚定不移的性格。用的是反比,此处之石,是那种圆溜可转之石,喻不坚定。这里须交代,所谓人的品性,不都是好品性,也有不好的品性,也能在某种石中找到其对应者。如《晋书·钟雅传》:“匪石为心,寒松比操。”此言为心不是可转之心,为石不是可转之石。又如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三:“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石的最主要品性是坚硬。《淮南子·说林训》:“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少有其质,长而愈明。”王充《论衡·本性篇》:“石生而坚,兰生而香,禀善气长大就成……禀兰石之性,故有坚香之验。”《吕氏春秋·诚廉》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汙也,亦犹此也。”坚硬是石的质性,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破坏力量,它都能保持其本性,宁可破碎,而不改其坚硬。豪杰之士也有这种品性,他保持自己的坚贞,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品性不受漫汙,其人格精神虽遭缧绁犹在,虽死犹存。士可杀而不可辱。《韩非子·守道》篇:“守道者常怀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节。”“金石”联用,以金银玉石之属喻坚固坚贞。守道者即坚守自己的思想、信念、主张、气节,如果外力强制他改变或放弃,他宁愿像伍子胥那样去死。这就是一种高尚的石性人格。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渊明之贞刚与玉和石同坚,而犹胜之。《宋史·金安节传》载:金安节封还龙大渊、曾觌除知閤门事录黄,又奏罢李珂编修官,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金石人也。”“金石人”,即是坚贞人格精神的赞词。也以“金石”形容人际间交情的坚固。谓之“石交”或“金石交”。阮籍《咏怀诗》其二:“如何金石交

文档评论(0)

r8dvdlhu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