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情况、毒血征程度、年龄、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 病菌的毒力; 治疗早晚、治疗方法; 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有密切关系。 在抗菌药物问世以前,伤寒的病死率约为20%,大都死于严重的毒血症、营养不良、肺炎、肠出血及肠穿孔。自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来,病死率明显下降。 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中毒性心肌炎 中毒性肝炎 支气管炎及肺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治疗 一般对症治疗 绝对卧床、热退2周后轻度活动、慎用激素 抗菌治疗 喹诺酮首选,疗程14天 带菌者治疗 阿莫西林或氧氟沙星,疗程6周 并发症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有条件者应作粪便培养,如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2.带菌者 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 3.接触者 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 预防 (二)切断传播径 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目前国内应用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是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种杆菌培养后经过加酚处理的死菌苗。一般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70~85%的易感者即可获得保护,保护期3~4年。近年来,有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对伤寒的保护率达96%;可根据条件选用。 副 伤 寒 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 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与伤寒相同 临床表现相似,但较伤寒轻,可仅有胃 肠炎型及败血症型 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 预后好,病死率低,少有慢性带菌者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伤 寒typhoid fever 概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概述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出现M1型质粒介导多重耐药伤寒菌株流行,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升高,值得重视。 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中的D族。 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um,宽0.5~0.8um.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因胆汁中的色氨酸及类脂可作为伤寒杆菌的营养成分,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此菌在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病原学 抗原成分 菌体(“O”)抗原:抗原性强,可用于肥达氏反应 辅助诊断及制备菌苗用于预防 鞭毛(“H”)抗原:同上 表面(“Vi”)抗原:可见于新分离菌,抗原性强,所产生的“Vi”抗体效价低,对本病的诊断作不大,但90%带菌者“Vi”抗体阳性,故可用于发现带菌者。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病原学 致病毒素 为强烈的内毒素,少量的内毒素即可产生临床反应(寒战、发热、白细胞减少); 此菌本身不产生外毒素,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病原学 抵抗力 自然界生活力强,水中2-3周,粪便中2-3月,牛奶中可繁殖; 冰冻环境可存活数月; 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敏感,日光数小时死亡,60 ℃后30min死亡, 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 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 潜伏期粪便排菌,病程第1周末尿排菌,整个病程均有传染性,尤其2-4周最强。 慢性带菌者不作为主要传染源,以胆囊胆管带菌多,是我国近年来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传播途径 水污染是主要途径。 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食物污染、苍蝇、蟑螂均可传播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一般预后良好,病后持久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 流行特征 常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 年龄 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流行形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