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是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适度,就是要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这种消费行为的出发点是攀比,而不是实际需要。这样比来比去,除了造成极大的浪费之外,还会有更多的危害。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的。 四是要防止盲目消费。 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五是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 有资料表明,某城市中学生吸烟的占35%,饮酒的占38%,会打麻将的占70%。此外,还有同学进营业性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这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有关专家指出: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商品种类的极大丰富,消费活动变得复杂化。中学生成为消费大潮中一群特殊的消费者。他们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又具有了一定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调查研究表明,在普通的工薪家庭中,每月在孩子身上的消费约占家庭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同时,一些中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也让家长难以招架。这些虽然是一部分人的行为,但影响很坏,而且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每一位中学生去认真的深思。 六是要在积极的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首先要解决的是“敢比”的问题。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鼓励自己敢于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其次要解决的是“会比”的问题。“怎么比”常常困扰着不少学生,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就会形成自负心理。因此,要在积极的攀比中超越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地去攀比,从而少走弯路。 荷兰著名插画家威尔修斯所绘、屡获国际大奖的“青蛙弗洛格故事丛书”中青蛙弗洛格是一个可爱的小家伙,它本来觉得做一只青蛙很棒,因为它会游泳和跳水。可有一天,它看见小鸭在面前飞过,就羡慕起了会飞的动物,于是,它用旧床单做了一个翅膀,爬到山上学飞翔,可没一会儿就重重摔了一跤。接着,弗洛格又开始羡慕会烤蛋糕的小猪和会看书的野兔,可它先是把蛋糕烤糊了,然后又发现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它难过地哭了,它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蛋。 它的朋友野兔点醒了它,野兔说,它们的本领不一样,因为它是野兔,而弗洛格是青蛙,但“我们都爱你”。弗洛格明白了,它就是它,是一只独一无二的青蛙,它做了一个青蛙跳,感觉自己在飞。 看起来这是一个关于儿童的故事,可其中的寓意可能连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完全明白。比如,我们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隔壁的哥哥考试拿第一名了,你看你,就知道瞎玩,不好好学。我们也常听到妻子对丈夫说,对面的老李赚大钱了,要换大房子了,你看我跟着你,就住个两房一厅,还要坐公交车。虽然说话的对象不一致,可喜欢攀比的逻辑并无二致。 名言感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啊!夸奖的话,出于自己口中,那是多麽乏味! ——孟德斯鸠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卢梭 家住大连的张世鸿不放心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独自回家,每天都派司机去接。上周五,儿子怎么都不肯回家,理由居然是“接我的车不是奥迪A6”。“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接送都是由奶奶操心。”张世鸿说,每天,祖孙俩来去都是乘公共汽车,儿子一直没什么意见。后来,张世鸿听儿子提起,班里的一些小朋友由爸爸开车接送,儿子对此非常羡慕。“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陪儿子的时间不多。所以,儿子提出要求,我们就尽量满足。”张世鸿说。 从儿子上二年级开始,张世鸿把接儿子的事交给了公司的司机。每天下午4时30分,司机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因为公司车的用途每天都有变化,所以等在校门口的车几乎每天都不一样,档次相差也很悬殊。面包车、桑塔纳、现代、奥迪……七八辆车轮换着用。 “一开始,儿子并不在乎车的档次,只要能回家就行。可渐渐地,他开始对司机提要求了,说面包车坚决不坐。”后来,儿子专门要奥迪,而且不是A6还不行。 上周五,司机开去了桑塔纳,儿子坚决拒绝上车,赖在学校不走,还跟司机喊道:“接我的车不是奥迪A6,我就不走。” “都是攀比惹的祸!”张世鸿说,要不是看班里的几个小朋友每天有专车接送,儿子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作为家长,张世鸿曾因能满足儿子的要求而自豪,但现在,他后悔了对儿子的放纵。 主题:青少年的攀比心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