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灵的皈依.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 姓名:王玲玲 准考证号 130609500095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用诗意的方式书写的时代画卷。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门追求享乐等内容以及各种生命意象体现出文人们对生命意识的领悟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斥着一种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在这些看似消极的悲叹中,却恰恰透射着文人们积极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人生意象;及时行乐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瘟疫与地震频繁爆发,各种各样的灾难引发了人民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不管是游子之歌还是思妇之词都展现了东汉末文人的精神面貌。《古诗十九首》是一簇显得有些寂寥的浪花,在汉末衰世晚风的涤荡中,碎成了星星点点的泡沫。而每一星每一点都是那些游子发出的悲吟。在幻想与沉沦中他们选择了诗歌来抒解心中的块垒,兴许这是一种心灵的皈依的方式吧! 一、乱世之音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文选》,是一组五言诗,计十九首,题为“古诗”。其作者,写作年代皆不可考,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东汉末文人所作,且非一人一时之作。它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历代学人对其评价甚高。刘勰《文心雕龙》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诗品》评“十九首”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 东汉末年是一个频乱动荡的年代,正如清代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古诗十九首》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东汉文人社会生活的折射。马茂元认为“它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2]东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采用的是西汉武帝刘彻以来的养士政策,培养出一大批太学生,当时的政治首都洛阳就成为这些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猎取功名富贵的场所。可是这条进军仕途的道路很快被堵塞了,东汉末年社会日趋黑暗,政治腐败,堕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于是这批文人就有了沉沦失意之感,发出对人生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门、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他们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以至长期出外不能归家。思妇叹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游子也感叹“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可以说《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镜头。 二、生命意识 当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时,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旧有的道德观念沦丧,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开始成为文人思考的主要命题,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人诗《古诗十九首》就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 重要标志之一。《古诗十九首》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洒脱,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情感的深挚,甚至对节序物候的敏感都从正面或侧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生命意识的个性体现。 (一)游子之歌的悲叹 这种生命意识的个性体现在行文之中是情真意切而富含哲理的。正如袁行霈所说的,“《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的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昂然而又不乏思辩色彩。”[3]当游子们游宦四方,想着策高足,据要津,却得不到帮助时就不免愤愤不平的地慨叹:“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月光》)失意者的牢骚就是这样来的。他们落拓失意,自然容易感到寂寞、苦闷,所以一当听到动人的“慷慨有余音”的清商曲调随风传出楼外时,不禁触物兴感,自然而然的沉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着容”,知音难求呀,古人常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心情苦闷时往往需要一个宣泄口,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忧伤,所以总是渴望有个“知音”来倾诉自己的种种遭遇,但一切不能遂愿,结果往往徒有“伤知音稀”了! 对于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如《青青陵上柏》中所咏叹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进而又感叹“人生非金石”,“人生忽如寄”或许游子们已经历这生活的种种,又或许看透生命的一种表现,以至面对所有的一切他们都变的如此坦然和淡定了。 回想那时文人为了达到

文档评论(0)

imby0eybk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