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理论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doc

三才理论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才”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   ◎ 王利华   天、地、人,古时合称“三才”。关于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即是所谓“三才”理论。它萌芽于夏商以前,形成于周秦之际,至两汉时期乃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理论是基于古代农业实践而产生的,《吕氏春秋·审时篇》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亦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才”理论并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派别,而是诸家学说的最大“公约数”,或者说被普遍采用的思想框架。它由农业生产出发,不断向其他领域推演,古代社会建设思想亦以“三才”为纲领。   自先秦开始,古代思想家就将天、地、人视为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多种理论建构的基本框架。古人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往往是从天、地、人说起。例如《管子》在谈论如何执政制民、富国强兵时,频繁地将天、地、人并提,不断强调天时、地财(地利)和人力的重要性。它认为:“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要求统治者“审天时,物地生,以辑民力”;执政施治要“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1]。《荀子》提出了“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它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是之谓能参。”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须得“天时”、“地利”、“人和”而不失:从社会来说,“农夫朴力而寡能,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风俗美”;从统治者来说,“人主”要立威仪、行赏罚,才能“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实现财货丰足,天下安定[2]。这些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如《淮南子·主术训》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民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邱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法》更明确地把天、地、人相参称为“王天下之道”和治国者之“前道”,其《大(六)分》云:“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参(三)者参用之。”又云:“治国者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3]。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代关于社会建设治理的思想理论不断丰富、完善,但始终都没有脱离“三才”这个基本架构。   综观中国历史,“三才”理论并不是一些空洞无物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着具体实际的社会内容;亦不只是停留于思想家们的高谈阔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古代政治实践,对传统社会建设治理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以下就天、地、人三者分别稍做申论。   在中国古代,“天”的内涵很复杂,抽象玄妙,难以定义。古人并不尊奉某个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但极其尊崇“天道”,基本观念是“天道之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之则万物遂长、百姓丰足、社会安定,国祚永昌;逆之则必遭“天谴”。《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基于这一观念,古人认为:君主必须顺应天道才能取得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才能安抚万民,实现天下太平。   “天道之行”最重要的表现是四时代序,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是为“天时”。“天时”与农事最直接相关,故又称“农时”,其于稼穑成败和年收丰歉关系至为紧切,直接关乎黎民百姓的生计,故亦称“民时”。“天时”不仅决定着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节律,而且深刻地着社会中的人和事,因此人们必须根据“天时”来安排各种事务。这一点对于农业社会至关重要。   古代思想家不断强调“奉天时”,《易传·乾卦·文言》云:“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奉天时”首先要知天时,明“四时之序”。《管子·四时》认为:“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古代国家高度重视编订和颁布历法,把它作为宣示王朝正统的重要礼典,“正朔所在”即是“天命所归”;“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则是国家的重要政务。   古代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副“天道之行”,遵“四时之序”。顺时而动,不夫时宜,乃是“圣王之制”。《荀子·王制》说:“君者,善群者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鱔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四时之副》详细论述了“副天之所行以为政”的思想,称:“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

文档评论(0)

4wxko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