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个山村改革的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十年前一个山村改革的启示 郭 裕 怀 在改革开放“三十而立”的今天,中国经济已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从几乎完全封闭的孤立状态,发展为开放的、欣欣向荣的经济大国。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日益严重地阻碍改革的深化,必须直面而不是回避,必须解决而不是绕开。在这样的时刻,回头看看改革的发端,看看它如何“破茧而出”的情况,是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之初,我在山西省离石县任县委书记。1979年秋天,我从中央党校学习十个月回来,第一个下乡点就选在坪头乡(那时称公社)的赵家山村。当时,对我国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农村改革正在酝酿起步,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从北京带着那股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出于为发展农业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办法的渴望,同赵家山的干部群众共同探索,决心改变这里长期以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局面,使农民群众求得温饱,进而走向衣食无忧的生活。长期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农民,已经别无出路,我们相互鼓励,甘冒风险,终于冲破了“一大二公”的旧体制,成为吕梁山上第一个、也是山西最早一批包产到户的大村大队。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如今回想起当年那种群情振奋的热烈场面,以及一年之后出现的奇迹般的变化,仍令我心潮起伏,感慨不已。赵家山的变迁,向人们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改革是被逼出来的;改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 今天,尽管全国的整体发展步伐大大超过了像赵家山这类贫瘠的山村,但是,中国这场伟大的变革,却正是发端于赵家山这样一批内陆的不得温饱的贫困农村。改革的内在动力,来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性要求,来自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强烈愿望,来自生产第一线广大劳动者长期的实践和勇敢的探索。一句话:来自于生存危机逼迫下的“冒险”。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需要改革;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需要改革。只有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才能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向着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方向前进。 (一) 赵家山地处山西省离石县边远落后的西部山区。这里沟深坡陡,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土地条件很差。解放前,这里曾是革命老区,出人,出粮,对革命贡献不小。农业合作化以来,由于生产经营上的“单打一”、“一刀切”,分配领域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只讲“意识形态正确”,不准讲生产力发展,使农业经济长期处于每况愈下的状态,成为远近有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从1955年至1978年的23年中,这个村就有12个年头靠吃返销粮度日,多数年份人均口粮只有200多斤,每工分红2~3角,集体穷得有时买不起牛鞭梢,个人穷得点不起煤油灯,年轻小伙子穷得找不到对象。由于生活不下去,不少人一到春天,就外出乞讨谋生,还有几户举家迁走。直到1979年,全村人均年分配收入仅有23元。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赵家山村曾试着采用过不少办法。如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取经”,打坝修地,评工记分。特别是70年代以后,每年都要进行一至两次整党整社,“大批促大干,不干就批判”。但这些办法始终没有使这里摆脱困境,“三靠”程度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我进村后走访调查了半个多月,对村情民意有了越来越深的印象。群众在诉说贫苦的同时,又饱含希望地探问:我们还能不能另想别的办法?群众对一个下乡蹲点的县委书记如此倾吐心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党的信赖和希望,深深地触动着我,强烈地冲击着我。我想,我们成天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解放30年了,连群众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能向群众交代呢?作为一个党的基层负责干部,此刻真有一种难言的痛楚和深深的歉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要求我们去付诸实践的,其核心是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出发,冲破“左”的框框束缚,走自己的路。“穷”是赵家山最基本的实际,抓住这一点,解放思想找出路,才是具体贯彻中央精神。只要有利于改变赵家山的贫困面貌,有利于使这里的群众尽快实现温饱,应该什么办法都可以试,什么路子都可以闯。个人的良知、党员的党性、领导干部的责任都要求我为了群众的利益,拿出甘冒风险的政治勇气,与他们一起闯出一条解决温饱问题的新路子。 经过同一些干部、社员的个别酝酿之后,当我在会上提出“包产到户”的办法,请大家讨论时,干部群众一致拥护。不出三天,我原先所担心的一些问题,如不好处理的集体财产的保护,好地坏地的搭配,债权债务的解决,等等,全都得到了解决,包产到户就迅速在全村实施开来。 包产到户在赵家山出现,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支持肯定者有之,怀疑反对者也不少。有的说:“赵家山搞单干了”,“倒退到旧社会了”,“弄得四邻不安了”。有的拿上当时中央文件中关于允许包产到户范围的规定,责问社队干部:“这上边那一条规定让160多户的大村大队搞包产到户的?”还有的直接向省委、地委“告状

文档评论(0)

e71ah65wn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