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提纲 目 录 第一部分(张显成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 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 专题之二:古文献的分类 专题之三:简帛文献及其价值 第二部分(王化平副教授讲授部分):略说中国古代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庄之道 三、法家之道 四、黄老思想 五、谶纬思想 六、《周易》的内容及其思想 七、略说朱熹、王阳明的思想 第三部分(李发副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字 ※ 此部分由李发老师在11月28日的课堂上拷贝给学生。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 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 中国的古文献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计10万余种。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其文献载体形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和多种形式的嬗变。 一、文献载体 文献载体主要有: 甲骨:迄今所知,这主要是流行于商、周时代的文献载体,甲是龟甲,骨是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商周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契刻在甲骨之卜兆旁,称“卜辞”;另外,还有少部分是为记事而契刻的,即内容与占卜无关,称“记事刻辞”。甲骨文除契刻外,还有少部分是书写的。 青铜器:青铜器,多称“金”。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又称钟鼎文。我国的青铜器分布非常广,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包括礼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印玺等等。中国青铜器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青铜器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许多青铜器铸刻有文字。金文的主体是商周金文,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 竹、木、丝帛:简帛是简牍与帛书的合称。简,指简牍,即竹片木片;帛,指帛书,即丝帛。这是在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主要运用于殷商至汉魏西晋时期。 石:即石料、石头。将文字刻于石上(极少部分是用墨写出的),多见于刻于碑上。将文字刻在石上的文献,称石刻文献。我国的石刻文献极其丰富。这些石刻文献大部分是从地下出土的,另有一部分是地面上保存下来的。石刻文献主要有以下类型:碑。包括庙碑、墓碑、石经碑等。摩崖。刻于崖壁,即天然之石。碣(jié)。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上刻文字。我国自古就有将文字刻于石上的传统,至今沿用不辍。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刻文献是《石鼓文》。 纸:运用纸张作为书写材料,在战国时就开始了,但大量运用是随着造纸术的改良进行的,时间在晋朝。纸张一直运用至今。 贝叶。贝叶,即贝多树之叶。贝叶主要用作早期佛经的书写材料。贝多,是梵文Pattra的音译,亦译作“贝多罗”,树名,主要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故印度很多,我国云南也有),属棕榈类。 二、古书形制 古书形制主要有: 简册装:以竹片或木片为书写材料,将竹片或木片以绳编联起来成为册子,阅读展开,收藏收卷成卷捆。 帛书装:以绢帛为书写材料,在一幅绢帛上书写,阅读展开,收藏收卷成卷捆或折迭起来。 卷轴装:即纸卷装。以纸张为书写材料,将若干张纸粘接成长幅,多用木棒作轴,从左到右卷起来,称为一卷。一般高一尺,长二三丈。为了避免损坏,纸的右端有的还粘上一块作裱(褾)的纸卷,甚至以绢绸作裱,以示豪华。裱后系以麻绳或丝带以便卷后捆扎。书卷多了,为了更于识别,就在轴头上挂一块牌子,上书文献名、卷次等记号,称为“签”(即简帛时代的“楬”)。 经折装:将长幅的卷子改作折迭,即将长幅的卷子按适当宽度折迭为若干折,似于近代之火车时间表,再前后粘以书面,称为“经折装”。经折装的书本,称为“折本”。佛经多用此形式。 梵夹装:梵夹装是从印度传来的书籍式样。古印度用纸是中国传过去的,之前的书写材料主要是贝叶,即贝多树之叶,印度人多以之刻或写佛经。贝叶经过加工制作成一定大小后予以重迭,上下夹以木板,用绳结之,其状如入于箱,故曰“梵箧”,一夹约数百叶。 旋风装:以一张比书叶略宽的长条纸作底,首叶全幅粘裱在底纸右端,其余各页,将每叶右边无字的一条白边,依次粘裱在前叶右端底面的底纸上。各叶之间“皆留纸缝”。阅读时展开,从第二叶以下,可以逐叶翻阅,比卷轴装方便得多。读完后,从右向左收卷成卷轴式。旋风装在展阅和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有似旋风,故名。 蝴蝶装:宋代雕版印书,一版一叶,为了保护版面,就循板(版)心一线向内拆,纸边向外依书叶次序逐叶粘连。一册书叶齐备之后,不用线订,用厚纸包裹作书背书皮,用糊粘书背。阅读开卷,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 包背装:蝴蝶装版心向内,读者开卷,上下两页的正面往往相连,同时无字的背面也相连,需连翻两叶,才能衔接上文,翻检也不便。南宋末年,始有人针对这一缺点,反过来,循版心黑线向外依次折迭,两边的余幅以纸捻连贯,固定书叶,用整幅书皮包裹后背,以使书脑不外露,粘牢,好似今日的平装书。这就是“包背装”。 线装:包背装需要糊粘,书叶不能十分牢固,翻阅久了,容易散落。明代始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