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编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编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迟 玉 华 摘 要:20世纪,编辑学在中国诞生。编辑学研究的自觉时期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是编辑学的创生时期,其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编辑学的酝酿萌生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编辑学的开创阶段。90年代是编辑学研究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的时期,呈现的主要特点是:(1)有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国编辑学会,并起到了规划引导和组织攻坚的作用;(2)形成了三支骨干研究力量:编辑出版战线上的资深编辑、高校新闻编辑出版专业的教研人员、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从业者;(3)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研究局面;(4)取得了阶段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书、刊、报三大传统出版传播媒介编辑学研究的深化,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编辑学;产生;发展 1 人类社会的编辑活动历史悠久   人类社会的编辑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研究和考证,有学者认为,编辑活动产生于人类用文字记录信息、知识之后。随着文字资料的增多,为了收藏积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需要有人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和加工。使用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刻制的泥版文献,古埃及的纸草文书,古印度的贝叶经书,以及中国夏商时期将文字刻在竹木、甲骨上而形成的“典”“册”,已有编辑活动在其中萌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以汉字文化为主线而不断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图书典籍浩如烟海。从数千年前产生的中华元典《书经》到记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史的《清史稿》、《清实录》,中国的文字记载从没有中断过。在形成这些文献典籍的过程中,人们创造了“编次”、“编著”、“编辑”、“编集”、“编修”、“编撰”、“编纂”、“纂辑”等含有古代编辑活动特点的词汇。从远古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到今天的电子音像制品的编辑,随着媒体材料和复制技术的进步,各种著述异彩纷呈,各种体裁繁富多样。设计组织、选择加工这些著述的编辑活动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积累了许多理论性、规律性的知识。从孔子修《诗》、《书》迄今,历代编辑活动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历代编辑家在实践中形成的编辑思想、编辑方法,开创的编辑体例,都为今天的编辑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研究这些成果,对于今日编辑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编辑”的学问何以长期没有被重视和研究 与编辑活动悠久的历史不相对称的是,“编辑”的学问长期没有被重视和很好地研究,甚至被认为“编辑无学”。原因何在?归纳研究者散见于各处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传播事业发展规模的限制,影响了人们对编辑活动的了解和认识。首先,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以书籍传承的文化一直由统治阶级控制,成书的目的主要是资政、教化,从事编辑活动的人一般是政府官员和文人学者,许多书籍的编撰往往是由最高统治者钦定。书籍编辑活动所具有的浓厚的权力色彩淡化了其文化活动的含义;资政、教化的功利目的限制了编辑成果作为文化成果向社会的广泛传播,编辑成果只能藏在秘府,老百姓是享受不到的。编辑成果的这种地位根本不可能使编辑活动有显性的位置。其次,媒体材料和复制技术也直接制约编辑活动的规模和效果。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由甲骨、金石、竹帛发展为纸张,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简策大约出现在夏代,直到公元404年东晋末年才下令以纸代简。图书复制技术经历了手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几个阶段。雕版印刷术“肇自隋时,行于唐世”,[1]但唐代仍是写本书时代,真正使用这一技术印书的是宋人。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兴盛时期。北宋时期(公元1041-1048年)毕发明了泥活字,元代人王祯改进了木活字(1298年),1403年朝鲜人创制铜活字,直到1455年德国人J·谷登堡创制出铅合金活字,才完成了现在我们通常称作铅字的活字印刷新技术。公元纪年前后至2世纪初中国人发明、改进了造纸技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发明了印刷机械,直到这时,机械复制技术才使最佳的文字载体纸和先进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配套起来,使出版物的大量复制成为现实。这中间经历了13个多世纪的时间。活字排版、机械印刷的复制技术,直到20世纪仍在广泛使用。 媒体材料、复制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媒体材料、复制技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出版生产力的水平。中国古代出版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编辑者与著述者、出版者、印刷复制者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即编辑活动没有生长发育为独立的文化活动。编辑活动的这种社会文化地位决定了编辑学问的地位。因此,古人关于编辑活动的思想见解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只散见于书籍的序跋和校勘、目录、编撰诸学之中。   二是编辑活动及其成果的隐蔽性特点,使人们对编辑活动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叶向荣认为著述活动与编辑活动是“属”与“种”的关系。著述活动

文档评论(0)

mtyi2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