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国学概论·四书.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概论·四书

汉至唐是《五经》时代。 宋以后是《四书》时代。 明明德 张岱年:“明德即人心所固有之善性。” “明明德”,是《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修身的第一纲领。“德”是立身之本、处事之本、治世之本。 “亲民”,是亲近爱护民众。爱民、养民、保民 《说文》:“亲,至也。”徐锴《说文系传》:“密至也。”《段注》:“情意恳到曰至。” 新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朱子从之。 王阳明反对朱子改亲为新。力主古本之亲民。王阳明回答弟子徐爱关于《大学》首句“在亲民”还是“在新民”的问答词则置于《传习录》篇首,实际上也是《王文成公全书》与《王阳明全集》之卷首。可见王阳明所论“亲民”思想之重要。 王阳明说: 《大学》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 王阳明在这里论说的“亲民”说有三层意思: 一是爱民保民。王阳明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就是说,应像君子尊贤爱亲那样爱护人民,应像父母爱护婴儿那样爱护人民。 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评判是否有资格充当“民之父母”的标准,就在于他能否以人民之好恶为好恶,是否以顺应民心为依归。 三是安民富民。王阳明解释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涵义时说,“‘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所谓“安百姓”,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起来。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王阳明的理想。 王阳明除了在《传习录》首段通过讲解《大学》之道三纲领而表达其“亲民”思想之外,在《传习录》和其他文章里也多有论述,其所论亲民思想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第二,论证了“亲民”与为政、为学的关系及其与良知的关系。 朱子的改动并非没有依据 1. 下文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既是平天下的意思,但同时包含着“新民”的意思。 2.下文的“新民”章引有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作新民”、《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作亲民,似无着落。 孔子:庶—富—教。修己—安人。 孟子:亲亲—仁民—爱物。养民—安民—教民。 朱子:强调修德,注重对民教化。 阳明:注重良知,体现在亲民。 (2)六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 “外王”表示“外用于世”。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把经世治国牢固地建立在明德的基础上,是《大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有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端,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朱王在格物致知的问题上的分歧 朱子:道问学 阳明:尊德性 《汉书·艺文志》中,有《中庸说》两篇; 《隋书·经籍志》中,有戴颙《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 此篇乃孔子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朱熹《四书集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