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药性的自然辨证法思想 刘卓 2014级研究生六班 学号201481895010 [摘 要]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的概念和思想,对开展中药药性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代文献和现代认识的梳理,进而从全面的角度论述中药药性的概念及其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出中药药性的思想与自然辩证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之变化,结合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辨证使用。从自然辩证法高度阐述中药药性这一认识对明确和拓展中药药性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 中药药性、自然辨证法思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基础上的,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同中国医学一样,中药药性理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重视。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药学理,它为什么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认为,中药药性理论科学的、合乎自然规律的认识论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下面,本文即就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论。 1.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 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 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完备,但关于中药药性药理方面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尚停留在经验用药的水平,未形成有完整理论的中药药性、药理体系。随着北宋后期医学理论探讨风气的开展和运气学说的广泛应用,金元时期的医家便对经验用药进行整理,转化为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早期是通过《内经》某些自然哲学观点对药味进行归纳,如刘完素在其《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一章中以“凡物虽与人异, 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 ……善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 1.1五运六气与中药药性 五运六气学说自唐王冰之后被古代医家广泛接受,金元医家用其整理药性,而以缪希雍为首的《本经复古派》用它来解释药性。缪希雍在《本经疏证-原本草药物气味指归》中指出“夫物之所生也,必禀乎于天;其成也, 必资乎地。”正是根据这种自然哲学观来对各种药物的药性进行阐述,如关于天门冬一味,《本经疏证》中说:“天门冬正禀大寒之气以生,得地之阴精独厚,味虽微苦甘而带辛,其气大寒,其无毒,以甘多者为胜,味厚与气、阴也降也。除肺肾虚热之要药。”以上对天门冬药性的阐述集中的反应了五运六气学说的天地一体观、天人相应观,是古代自然哲学观在中药学研究的最经典的体现,这类探索药性理论的方法被大多数的《本经复古派》医家采用。 1.2 生长条件与中药药性 药物生长环境对药物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来自中国古代先民非常朴素的唯物观,如《本草经读》中对浮萍一药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水萍生于水中,其叶入水不濡,是其所能敌水也。故凡水湿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主皮毛之病。”这种方法也正是古代医家寻找新的一种有效方法,从药物生长环境的特点,用取类比象的原则,推导其在人体中可能的作用机理。 1.3 药物形色与中药药性 《本经复古派》医家认为药物的颜色、形态同样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这正是古代自然哲学观中万物一理理论的一种生动体现。如张志聪的《本草崇原》中黄芩一药:“黄芩, 味苦, 色黄, 内空, 能清胃之热”; 徐大椿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更加直接,言此药为“以形为治”。两位医家都认为黄芩色黄而入手足阳明经。色黄而性属土而治牌胃之病。根据古代自然哲学观的观点,这种特定的颜色( 即五色归五脏),特定形状,决定了该药的药性,造就出特定的功能。正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 ,用外在表现来推导内在规律,用药物形色来认识中药药性。 除了以上 3 种方法解释药性外,还可以根据药物的生长特点、五行生克、药物名称等方法分析药性。这些方法都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自然哲学的整体观、系统观, 使我们对中药药性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2.观察和实验方法是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基础 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获取感性资料的主要方法,在各门科学形成的初期,都首先靠观察和实验方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观察方法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有目的地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药物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生活实际的需要,人们对药物的认识,更多的是

文档评论(0)

pdpp5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