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西咏花诗
摘要:
咏花诗,顾名思义,就是以花卉为吟咏对象的诗作。诗人,不仅极力地刻画花的形态、色泽、香味等,还常常借花抒怀,以花明志。在中西文学史上并未形成咏花诗派,但咏花之作蔚为壮观。中西咏花诗有着不同的传统,其形成与发展的轨迹也各异。早在《诗经》中,借花抒情的就有三十篇左右;到魏晋南北朝,咏花诗初具规模;唐宋为咏花诗的繁荣和成熟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元明清直至近代为多样期。西方咏花诗的出现相对较晚。文艺复兴主张人本主义,自然美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咏花诗喜欢用自然意象来凸现思想和哲理;十九世纪伴随着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咏花诗才在西方开始大量出现。中国古代咏花诗在本质上是“拟物”的,而西方咏花诗则是“拟人”的。
关键字:
中西咏花诗比较 拟物 拟人
正文:
咏花诗,顾名思义,就是以花卉为吟咏对象的诗作。诗人,不仅极力地刻画花的形态、色泽、香味等,还常常借花抒怀,以花明志。在中西文学史上并未形成咏花诗派,但咏花之作车载斗量,蔚为壮观。中西咏花诗有着不同的传统,其形成与发展的轨迹也各异。
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和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然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都不在自然.《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义蕴.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展史中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在中国起于晋、宋之交,约公元5世纪左右;在西方则起于浪漫运动的初期,在公元18世纪左右.”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其305篇提到的花草多达132种,借花抒情的也有三十篇左右。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是比兴手法的运用,重在写人事。魏晋时代 ,是一个玄风兴盛的时代。玄学作为一种时代哲学思潮 ,对于这一时期各种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咏花诗初具规模,喜清谈玄理,注重生命体验。例如:“息足回阿。圆坐长林。披榛即涧。藉草依阴。”(袁洪《采菊诗》)
唐宋为咏花诗的繁荣和成熟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咏花诗一方面侧重于花形、花色、花香的描写。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应该作于黄巢起义之后。待到秋来九月八”,写菊花之“习性”,于秋冬之季开放。“待到”,表现诗人的期盼之情。“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菊花之生命力顽强,诗人不称“菊花”,而称“我花”,明显地表现诗人对菊花的喜爱赞赏之情。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冲天香阵透长安”,写菊花的香味,写得气势磅礴,不是淡香,而是香气冲天。“满城尽带黄金甲”,写菊花的“形”和“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如果说用黄金色来比喻菊花,不免俗气。而诗人却用“黄金甲”来写菊花之色,不仅不俗,还写得气魄雄伟,豪气冲天。诗人通过写菊之“香”、菊之“色”,凸现菊之“神”,均带一种阳刚之气,读来令人振奋不已。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菊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不屈的战斗精神,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魄。还有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第一句写松树刚刚出土,矮小无人知晓。接着写小松长大,由弱转强。三四句议论,对于像“小松”的人才,所缺乏的是一个“识”。正如韩愈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诗人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元明清直至近代为多样期。此时的咏花之作对情感的表达更显得曲折细腻,如元张养浩的《殿前欢·对菊自叹》,借菊自叹,是对政治上失节的悔恨。多样化也表现寄物抒情的手法和风格上,如唐寅题画诗的画外添画,龚自珍《西郊落花诗》的气势阔大等。
西方咏花诗的出现相对较晚。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方人对自然的看法,是受基督教义左右的,在基督教义的影响下,自然是神或理念的化身。文艺复兴主张人本主义,反对神威,咏叹自然,因此自然美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人”,咏花之作还比较少见。十七、十八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盛行于欧洲各国,其特征之一是唯理主义。这一时期的西方咏花诗喜欢用自然意象来凸现思想和哲理。例如:“我们也只有短暂的停留,青春的易逝堪忧;我们方生也就方死,和你们一样, 一切都要罢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