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重点(前半部分)[1].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志鹏篇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发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其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①免疫防御: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②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③免疫耐受:指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④免疫调节: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机体整体功能和内环境稳定的调节。 免疫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成就 经典免疫学时期:公元16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种痘预防天花的记载;18世纪后叶,英国人Jenner通过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科学免疫学时期:德国人Koch提出了病原菌致病的概念;法国人Pasteur发明了细菌培养、消毒方法和疫苗制备技术;19世纪后叶,俄国人Metchnikoff发现了吞噬细胞课吞噬微生物,开创了固有免疫;1890年德国人Behring和日本人Kitasato制备出抗毒素,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方法;20世纪初,Landsteiner在研究抗红细胞抗体时发现ABO血型系统;20世纪30年代, Tiselius和Kabat通过电泳证明,抗体是γ-球蛋白;20世纪40年代 Chase通过结核菌免疫能力的转移,证实细胞免疫的存在;1959年,Porter 和Edelman对抗体结构进行研究证明;1961年Miller及Good等发现切除胸腺的新生期小鼠或先天性胸腺缺陷新生儿,出现严重细胞免疫缺陷;1962年及1964年Warner和Szenberg 证明T、B细胞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967年Claman和Mitchell等证明了T细胞及B细胞的协同作用,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在于:①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部更趋合理;②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③增加了T细胞、B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④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 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其中,骨髓既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来源,也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微环境对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了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淋巴结和脾有滤过作用,可清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异物。黏膜免疫系统包括了肠相关、鼻相关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其中含有大量主要分泌IgA的B细胞,在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局部发挥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抗原、半抗原、完全抗原、共同抗原、异嗜性抗原的概念 抗原:是指能与TCR/BCR结合,促使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能与之结合产生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又称免疫原,即通常所说的抗原。 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可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互称为共同抗原。 嗜异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影响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可概述为三点: ㈠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①化学性质。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DNA、组蛋白等通常情况下则难以诱导免疫应答;②分子量大小:一般来说,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③结构的复杂性:抗原分子的化学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④分子构象: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⑤易接近性:指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能接近的程度,抗原与抗体越易接触,免疫原性越强;⑥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㈡宿主方面的因素:①遗传因素:同种动物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②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一般来说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雌性比雄性动物抗体生成高,但怀孕动物的应答能力受到显著抑制。

文档评论(0)

tfig8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