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地域中柳青及其当代价值
文学地域中柳青及其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文学地理学与延安文艺生成机制研究》,编号13J158;2.陕西省社科院青年课题《文学地理视域下的柳青当代价值研究》
摘 要:柳青是陕西当代文坛的一颗启明星,是照亮陕西文坛发展的奠基人,柳青的文学起源于他的家乡,发展于他工作的三乡,成熟于他奉献的皇甫村。他的文学成就离不开文学地域的滋养,也离不开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他的文学精神激荡了一代陕西作家的前行之路
关键词:文学地域;柳青;当代文学精神
作者简介:杜睿(1982-),女,汉族,山西晋中人,陕西省社科院,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陕西现当代作家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十七年文学作家中,柳青是一个不可被轻视的人物,柳青不仅开启了底层写作和文化寻根之路,而且成为地域文学的标杆人物,成就了整个当代陕西文学的辉煌,而这辉煌的背后是文学去时代而转向地域性的关节点,柳青带动了整个陕派文学的地域化,在同样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斩获成功,而这得益于柳青底层写作、地域文学的影响,去时代、去政治化的柳青,与文学地域性互为影响,也成就了当代陕派文学整体文化寻根
一、文学转弯之路
柳青出生于陕北吴堡县寺沟村的一个家庭,因他出生时兵荒马乱,柳青差点被父母遗弃,而后家境起伏,当他年少时本靠着勤劳致富的父亲,又因一场家族之间水浇地的纷争而中落,柳青三哥打死了其叔父,柳青一家赔了一千多块银元,自此家道一蹶不振,“这幕惨剧在蕴华(柳青)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几十年后,他在长篇小说《创业史》中写下了这样的话:私有财产――一切罪恶的源泉。”[1]虽然没有了可供读书的资本,柳青靠着自己的努力而考取了免费的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并开启了文学写作的第一步,董学源后来回忆说:“……特别是鲁迅的书更是爱不释手,《呐喊》《彷徨》中的小说,《语丝》中的散文,他常讲感想,和我讨论。”[2]不难看出,柳青的文学之路是从接受和模仿文学名著开始的,特别是深受鲁迅乡土小说影响,在其前期的小说中可见一斑:
阴历年的前几天,我带着一种近乎好奇的心理回到故乡。故乡变成边区以后, 这回还是头次回家;而不在家里过年,到现在已整十年了。(《在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故乡》)
不仅开头相似,连题目都惊人的相似,这种明显的模仿痕迹,显然说明柳青深受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这种深受还表现在对乡土小说的偏爱上。五四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作家莫过于鲁迅,柳青对鲁迅小说的看重和模仿,实则是柳青对乡土文学的热爱。前期作品收录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地雷》中,包括《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多篇小说,前期的小说思路和成稿大多在柳青到延安边区的时候,是他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他一到延安就要求到前线,小说《误会》发生于他刚到部队的一次长途旅行中,柳青刚到部队,在一次长途旅行中偶遇一位八路军伤病员,他急于了解情况,便对那个伤病员寻根问底,结果让人家误认为他是汉奸而报告当地政府,引出了一系列麻烦。1940年创作的小说《牺牲者》和《地雷》,是柳青逐渐步入文学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在陕北这片文学地域中的最初的作品。经艾思奇之手他的文章得以发表,很快他开始了与老百姓的熟悉之路,那便是他到三乡(吕家??村、麻渠村、五儿?q村)担任文书的几年,到三乡之后柳青的创作开始了全新的改变,三乡的文学环境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包括《种谷记》、《铜墙铁壁》素材几乎都源自三乡。这得益于三乡的环境,在三乡,作为文书的柳青几乎跑遍了所在的村子,对减租减息、摊派公粮、办联校、试种棉花等十分熟悉,并亲自说服百姓逐步相信党的政策,虽然期间遇到了很多阻碍,包括农民对柳青的不信任、地主对柳青的仇视,甚至有地主婆对柳青破口大骂,其污言秽语不堪入耳,这些都没有让柳青退缩,反而使他加深了对三乡农民的了解,不仅积累了素材,同时也积累了人脉。在写《铜墙铁壁》之前,柳青还写有一篇报告《米脂县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三乡干部一揽子会上的总结》,这篇文章虽然在柳青的文学史上并未得到较高的关注度,然而却是柳青创作的关节点,这篇文章不仅受到当时米脂县委书记冯文彬的推荐,也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这让他大受鼓舞,愈发坚定了文学创作之路,也愈发对农村的工作有了干劲。如果说时代性让柳青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成长为一个阶级感强烈的人,那么环境,则是柳青成为当代陕西文坛开山之人的先决条件,也是柳青在日后创作出《创业史》的必然要素
后期柳青的小说风格明显转变(“后期”即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