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分析
南桐矿业公司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矿井简况
一.位置
砚石台煤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处重庆市南93km的万盛区,距区政府3.5公里,属万东镇、丛林镇和金桥乡所辖。井田地理坐标:东经106°55′~106°58′,北纬28°29′~29°01′,南以寒心湾平硐为界与东林煤矿接壤,北以丛林沟河为界与红岩煤矿井田毗邻。南北走向长7.0km,东西宽2~3km,面积约18km2。
二.交通
砚石台煤矿矿部距万盛区行政所在地3.5km,距南桐矿业公司所在地清溪桥7km,距重庆市93km(高速路),距南川市40km。矿区有32km的三(江)万(盛)铁路与川黔铁路接通;有34km的万(盛)南(川)铁路支线与南川市相连;有綦(江)万(盛)高速公路与渝黔高速公路接通,至重庆市93km。矿井东侧的川湘公路基本贯穿井田南北,万(盛)红(岩)公路贯穿本矿中心;有铁路支线与万盛火车站接轨,交通极为方便。
是否说明东林矿的情况
二.生产简况
砚石台煤矿建于五十年代末,1959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35万t/a。井筒位于孝子河东岸,平硐口地层为嘉陵江四组。采用平硐加斜井、水平集中运输大巷、采区阶段石门、两翼对列式开拓。水平运输大巷布置于长兴组石灰岩中,用采区石门开拓布置各采区,现有+320m、+210m、±0m、-250m四个水平,+320m水平于1975年3月结束,+210m水平于1985年9月结束,±0m水平于 1998年2月结束。现开采-250m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布置有四个采区,主采南翼四采区。四采区-125m水平(第二阶段)6#煤层预计于2006年4月完成回采,4#煤层正在回采-125m水平(第二阶段)。
第二节 地质条件
一.地层
砚石台井田位于鲜家坪背斜西翼中段,地层倒转东倾,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南北,并与背斜轴基本一致。最老的地层为中志留统韩家店组,出露于本区东部,由东往西依次发育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第四系仅分布于河谷,低洼地带,一般厚30m左右,极不稳定。现从老至新简介如下:
(1)中志留系 韩家店组(s2h):下部为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砂岩,上部为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厚600m。
(2)二叠系 铜矿溪组(p1c):褐灰色粘土质页岩。厚39m。
栖霞组(p1q):深灰、黑灰色块状与中厚层状,厚层状微至显晶质碳岩。厚247m。
茅口组(p1m):棕灰色、浅棕灰尘色厚层状中,粗结晶质碳岩。厚83m。
龙潭组煤系(p2l):为砂质、粉砂区、碳质页岩、土质泥岩、硅质碳岩和碳岩组成,含煤六层,可采两层,为4#、6#煤层,煤系地层均厚98m。
长兴组(p2c):棕灰色、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状、中厚层状结晶质石灰岩,质纯。厚64m。
嘉陵江组(t1j)灰色、浅灰色厚层状,中、厚层状,薄层状石灰岩。厚216m。
二.构造
砚石台井田位于鲜家坪背斜西翼中段的强烈倒转部位。鲜家坪和西翼走向同倾向F11张性正断层为井田主控构造。鲜家坪背斜造成砚矿井田地层倒转、扭曲,在其南部形成了黑旗岩扭折带,受该扭折带强烈挤压影响,经开采证实,砚矿南翼在+210m标高以上水坪褶皱发育;在+210m水坪以下其构造应力明显减弱,构造趋于简单,无大、中型构造发育。
F11断层为走向同倾张性正断层,纵贯全井田。F11断层由东林井田经N6°E延展方向切割砚矿煤系地层,向北延伸出本井田,并以N12°E方向纵贯红岩井田。F11断层断距:南部为150m,中部为215m,北部为65m,切割长兴灰岩、龙潭煤系、茅口灰岩及志留系地层。断层规模大,两侧常伴生一系列次级断层和褶皱。
F11断层在砚矿井田南翼切割煤层标高480~550m以上,对以下煤层基本上无影响。
F11断层向北切煤标高逐渐变深,其最低标高达+320m。
第三节 水文地质情况
砚石台煤矿主要充水途径是大气降水沿阳新、长兴灰岩的岩溶裂隙、断层破碎带、采空塌陷裂进入矿井,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制约着矿井涌水量的变化。
砚矿人工矿界所处位置为井田最南端的南四采区。从各水平开采情况看,该区域在+2310m水平以上,由东林井田发育区褶皱较多,多数以NE方向斜贯入砚矿井田,这些褶皱经开采证实,其导水性极弱,几乎不导水。该水平发现的少数断层,也反是切断煤层的小断层,未对煤层顶底板造成大的破坏。在+210m水平以下,矿井构造趋于简单,尚未发现纵贯两矿的构造发育。F11断层虽纵贯两矿并切割两井田煤系地层,为强导水断层,但其切煤柱高在+480m以上,而人工矿井标高在+320m以下,故不存在两矿田F11断层导通问题。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岩深、裂隙发育程度逐渐减弱,而在井田南翼,断层导水明显减弱。这些导水因素,在砚矿深部水平也不起主导作用。
从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