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钻孔和灌浆工程分析
第九章 钻孔和灌浆工程
9.1综合说明
9.1.1 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㈠ 地层岩性
河床坝基岩性为P1q2厚层灰岩,顺河向裂隙发育,河床主要是沿裂隙、溶蚀裂隙的分散渗漏为主,属裂隙型渗漏,其渗漏量较小,但钻孔的透水率统计情况表明,20~40m范围内的基岩透水率仍然较大=;下伏P1L地层中泥页岩夹层发育,为防止夹层渗透变形稳定及降低坝基扬压力,进行防渗处理。
左岸岩性与坝基一致,上游发育上泥坡暗河,下游沿f1断层岩体破碎,岩层褶曲发育,岩溶发育,且顺河向裂隙发育,因此构成岩溶管道渗漏与裂隙型渗漏相结合的绕坝渗漏形式。该渗漏形式漏水量较大,渗水沿上泥坡暗河或裂隙运动,故对左岸考虑绕坝渗漏及库首渗漏,综合进行防渗处理。
右岸岩性为P1q2厚层灰岩可溶岩,岩溶发育,主要表现为溶洞及溶蚀裂隙,下游发育石米格岩溶管道水系统,因此右岸存在裂隙型渗漏及小型岩溶管道集中渗漏的可能。
坝基P1q2灰岩为强岩溶含水层透水岩组,P1q1以可溶岩为主,中等程度岩溶化,下伏P1L隔水层厚度稳定,隔水性能良好,可作为坝基、坝肩的防渗依托。坝基防渗暂以进入P1L组隔水层5m作为坝基防渗下限。P1L隔水层倾角较缓,向下游缓慢抬升,坝肩两岸在较长的范围内仍以栖霞组强岩溶化透水岩组为主,坝肩防渗须向下游延伸接P1L隔水层,两岸防渗帷幕下限接P1L隔水层,形成接触式封闭帷幕。
坝址区沿河床纵向自上而下依次出露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第二段(P1q2) 、第一段(P1q1)及梁山组(P1L)地层,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地层仅出露于上坝址两岸陡壁之上的缓坡地带。第四系以崩塌堆积体为主,厚0~30m,分布于河谷两岸陡壁脚,其次为河床冲积层,残坡积层零星分布于缓坡平台上。
㈡ 地质构造
⑴ 断层
坝址区地表测绘发现两条小断层f1及f5,f1从坝址下游Ⅱ号冲沟口横穿河流通过,产状为N10?W,NE?80?,逆断层,断层错距5~10m,破碎带宽0.5~1m,左岸影响带宽逾100m,上盘岩体中见挤压褶曲及水平状小断层f5发育,岩体破碎,岩溶较发育;断层下盘影响带宽5~10m;f1断层在右岸破碎带及影响带宽度均不于左岸明显,影响带宽20~30m。
⑵ 构造裂隙
坝址区构造裂隙发育,根据平硐及地表裂隙揭露情况,对坝址区1500多条裂隙进行统计分析,坝址主要发育三组裂隙,第Ⅰ组裂隙近平行河向,裂隙发育密度约1.12条/m,间距一般0.5~1.0m,连通率为41%,该组裂隙近岸边后期有卸荷张开,局部沿之发育溶缝、溶隙或小溶洞,大多充填粘土;第Ⅱ组裂隙近于垂直河流流向,裂隙发育密度约1.32条/m,间距0.5~1.2m,连通率为35%,该组裂隙面多平直光滑,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局部有溶蚀,形成溶缝、溶隙或溶洞;第Ⅲ组裂隙与河流斜交,裂隙发育密度约1.5条/m,间距0.5~2.0m,连通率为32%,该组裂隙面多平直稍粗糙,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
⑶ 卸荷裂隙
坝址区卸荷裂隙主要发育方向为N60~70?E,与河流流向一致。左岸为一高耸的陡壁,从平硐揭露情况来看,左岸卸荷带水平宽度20~25m,上宽下窄,多充填粘土,主要沿早期的第Ⅰ组构造裂隙卸荷张开而成。
右岸坝轴线一带卸荷带水平宽度20m左右,往下游至Ⅱ号冲沟一带,卸荷裂隙受两个临空面的影响,主要以N60~80?W方向较发育,该处下层陡壁高120m~150m,陡壁局部呈倒坡,两面临空,长期应力释放,形成的卸荷带较宽,根据右岸PD-8及PD-9号平硐揭示,卸荷带宽近40m,卸荷裂隙发育密集,延伸??长,多张开,或充填粘土,沿之常有溶蚀现象,并常有溶洞发育。
⑷ 岩溶
坝址区P1q2、P1m厚层灰岩为强可溶岩,P1q1中厚层灰岩、泥炭质灰岩夹泥页岩为弱可溶岩,P1L石英砂岩夹泥页岩及P2β玄武岩组为非可溶岩。
两岸地表均有溶洞发育,溶洞规模较大。左岸坝线上游发育有K118溶洞,该溶洞沿N20?W,NE?75?裂隙发育,发育高程960m,相当于Ⅲ级阶地高程,沿该高程在左岸尚发育很多小溶洞。在坝址下游Ⅱ号冲沟口,受f1断层影响,岩溶较发育,右岸发育一连串小溶洞,如K120、K121溶洞,发育高程为840m左右,对应于Ⅱ级阶地高程。
坝址区两坝肩4个平硐中仅揭露3个溶洞,且其规模不大,表明坝肩可溶岩地层中不受结构面切割时岩溶发育不甚强烈。PD8、PD9两平硐由于受f1断层及危岩体卸荷的影响,溶洞较发育,共揭露溶洞10个,一般规模稍大。
坝址区10个钻孔所揭露的溶洞2个,溶洞规模都较小,最大的为1.0m,无充填或充填少量粘土。通过河床钻孔揭示,河床岩溶发育不甚强烈,多以溶蚀裂隙及溶缝等现象为主。
坝址P1q1灰岩、泥质灰岩夹泥页岩岩溶不发育,下伏P1L为灰色石英砂岩夹泥页岩,透水性小,为相对隔水层。
岩溶发育特点
① 坝址P1q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