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企业并购后隐性知识整合效果研究
目前对企业并购后资源整合的讨论,主要从战略整合、组织整合、运营整合、文化整合等层面展开,形成的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企业间并购后的整合行为,但这些理论都忽视了企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知识资源,没能从企业知识资源的性质和特点的角度揭示企业间并购整合的规律。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物质资源由原来在生产中所处的主要地位已经下降到相对次要的地位,而知识不仅被纳入到资源的范围并成为形成社会财富的重要因素,而且它的拥有、创造和共享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一般而言,知识分为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即涉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前两种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计算机程序、设计规范、操作规程等易于对于这部分知识管理和学习,可编码化和易于整理和计算机存储,这部分知识属于信息类显性知识。而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之中的知识,是更加含蓄的知识,难以量化和信息化,这部分属于经验类臆性知识(又有人称为默会知识或意会知识)。企业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远远大于显性知识。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知识整合的效果在主要表现在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即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程度大小上,在本文中将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来分析隐性知识显性化效果的动态演变过程。
1 文献综述
1.1隐性知识转化研究
波拉尼于1958年首次将知识分为可表达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种分类在后来的组织学习及知识管理中被广泛采用, 但人们常常用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提法代替可表达的知识的提法。
在波拉尼的研究基础上, Nonaka( 1991,1994,1998)提出了组织中知识发展的SECI知识螺旋模型,指出知识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以及内部化四个过程在企业内部螺旋状发展的。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外部化过程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将其发展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整合化过程是将显性知识发展为更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社会化过程是知识发展螺旋的起点,是个体之间知识转移和共享的过程。Crossan等(1999)提出了组织学习的4I框架包括直觉、解释、整合以及制度化四个过程,这4个过程发生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3个层次上。直觉和解释过程发生在个体层次上,解释和整合发生在群体层次上,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上,解释是个体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
王秀红、刘源认为隐性知识转化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因素之间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隐性知识主体、组织、受体三者在转化过程中的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主体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员工知识存量和知识差距对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王秀红和卓德保从隐性知识主体角度,分析隐性知识主体特征,提出影响隐性知识主体转移的两大因素是经济利益与社会认可程度,并基于此建立了组织与隐性知识主体之间的两个博弈模型:面子博弈模型和生产博弈模型:在每个模型中,双方分别采取两种战略:“认可”或者“不认可”,得到利得矩阵,并分析博弈双方在两个博弈中选择相同战略、选择不同战略且战略选择无相关性、选择不同战略且战略选择有相关性的三种情况,得到三种不同的激励机制。
1.2 并购后隐性知识整合研究
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整合是建立在并购双方共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并购后的知识整合绝不是完全摒弃并购双方各自的知识而建立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而是在双方已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考虑并购后所建立的新企业的整体利益以及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通过吸收、渗透、融合及创新活动,形成一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知识系统。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整合过程实质上就是双方隐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吸收、消化对方企业的知识都要受到企业已有知识的影响,离开了已有知识基础,企业将无法学习、吸收新的知识。
在实践过程中,影响并购企业隐性知识整合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1)隐性知识本身的特性;(2)并购双方知识的兼容性;(3)共享意愿;(4)决策者的态度。下面分别对涉及这四方面内容的文献进行论述。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