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规划.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与区域规划

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城市化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已成为“城市化”国家。城市化进程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共同富裕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从静态层面上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等同于区域经济差距,关注的是区域发展空间上或结构上的不平衡性;从动态层面上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关注的是区域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区域发展不平衡涵盖了区域之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而学术界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常常选择从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距等方面进行具体描述。 我国区域发展现状为:沿海地区较内地发达、东部较中西部发达。省区之间的差距、南北差距及城乡差距。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如经济设施等。 2.、地区经济结构。如第三产业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费、享有的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2.工业基础,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 3.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运作程度等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4.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发展不均衡 5.人才流动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不均衡影响 7历史原因,先富带后富,以及区域早期已有的优势。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 大力发展工业仍然是其发展中区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需要根据本地情况,科学指导各区域有选择地发展服务业。 需要说明的是,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其动力机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前,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政策、宏观经济布局、大型项目建设等政府行为,即“自上而下”的一元化动力机制;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促进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存的二元化动力机制;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之中,经济转型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对城市化的影响也不可避免;之后,我国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在城市建设中企业和居民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逐步由二元转向多元化。特别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提高,许多国际因素也将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加深、跨国公司的扩展、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金融业务的扩大、外国直接投资的委托加工贸易的增加、信息经济一体化。 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点: (1)、“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其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起了主要作用,包括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规划、开发区的建设等方面的政府行为,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这一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我国城市化的绝对动力,现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 (2)、“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自下而上”动力机制凸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其经济基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国家体改委中国小城镇课题组以我国改革开放后小城镇飞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结论是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区各种收入的增长直接产生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在: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社区发展的公共需求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强烈动力。 (3)、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肯定了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对城市化及郊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外力型和内力型的动力机制:外力型和内力型的动力也叫推、拉动力机制,该机制强调城市化动力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5)、产业结构演进型动力机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工业化又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结果,特别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日趋突出。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扩大城市的规模,提升城市的质量,将成为继工业化之后城市发展的新一轮动力机制。 (6)、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强调区域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7)、制度变迁形成的动力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社会的各项制度也处于变革之中。特别是与计划经济直接相关

文档评论(0)

lifuping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