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國家有機農業發展策略(草案)
國家有機農業發展策略(草案)
李蒼郎
農糧署
壹、前言
為因應當前總體環境情勢,維護臺灣農業永續發展,農委會 中程施政
計畫將以發展知識經濟、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軸,加速農業結構與制度改
革,兼顧產業發展、糧食安全、生態保育、農民福利與農村建設,致力發
展優質、安全、休閒、生態的現代化農業,提高全民生活品質,為施政主
軸。
隨著國民所得的快速提升,人們追求健康安全的綠色消費觀念日益普
及,因此也帶動有機農業的發展,不僅投入有機農業生產的農友不斷增加,
有機農產品的產量及消費市場亦持續成長。有機農業除可提供消費者清
潔、衛生、自然及安全之有機農產 品外,並對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方面具
正面意義,如降低對環境污染、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再生資源利用、建
立良好之耕作制度、改進空氣品質 、防止土壤沖蝕以及增進國民飲食健康
等。
台灣地狹人稠,可用資源有限,故於發展農業同時應配合規劃實施農
業環境保護措施,以確保環境保護 、生態平衡及農業永續經營三嬴局面。
有機農業係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
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
標之農業。因此,有機農業的首要目標是使土壤生命 、植物、動物和人類
相互依存的生態群落保持健康和生產與生活達到和諧的境界 。為積極發展
有機農業,農糧署正研擬「有機農業中長程發展計畫 」 ,將送請行政院經
建會審議後實施。
貳 、國際有機農業發展策略與概況
早在 1924 年德國人 Dr. Rudolf Steiner 首先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 ,
希望以耕作技術來取代化學物質的使用,另 日本岡田茂吉先生於 1935 年倡
導 自然農法 ,以尊重土壤為基本 ,倡導永續性的農業生產體系。惟當時世
界農業發展趨勢為追求農業工業化、商品化,以提高產量,所以有機栽培
1
法並未受到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各 國為復興經濟,充裕糧食,達到
增產的目的,大量使用化學肥料 、農藥以及機械化耕作的化學農法受到鼓
勵 。至 1970 至 1980 年代,受到能源危機影響 ,各 國逐漸意識到地球資源
有限,且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時,不僅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也導致農業生產
力衰退 ,是以如何維護環境品質與生活水準以及確保後代永續生存空間 ,
遂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 。因此,有機農業真正受到重視及推動係在 1970
年以後 ,而早期發展有機農業國家幾乎多是工業較先進之國家(如德國、
英國、法國、瑞士 、丹麥及美國等 ),至 1980 年後方受到世界各國普遍重
視 。
為 順 應 農 業 協 定 之 規 範 ,1992 年 歐 盟 共 同 農 業 政 策 ( 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CAP )改革方案 中,除逐步邁向關稅化制度外,並納
入環境議題 ,將以往成長導向的農業政策修正為永續發展,使農業生產活
動與生態環境共榮共存 ,而有機農業經營實務係與環境保護理念整合為
一 ,遂為各 國積極採行之行動策略 。另 2000 年於德國舉辦之 「鄉村地區未
來發展國際研討會 」旨在探討鄉村地區永續發展的機會、方式 、策略與實
踐 ,會後所發表的綜合結論稱之波茨坦宣言 (Potsdam Declaration ),又
稱為 「21 世紀鄉村宣言 」(Rural 21 ),為近年來最能描繪出世界各 國對於
21 世紀鄉村發展的共同願景 ,主要內容包括現行鄉村地區處境、鄉村永續
發展的行動領域及施政重點優先順序等三部分 ,而發展有機農業係為行動
領域 中重要計畫項 目之一 。
一 、發展策略
檢視國際間有機農業較為發達的國家 ,多運用 「支持 」與 「要求 」並
進的策略或計畫,達成有機農業顯著發展之目標,其主要措施包括:
(一)定義有機農業及設定發展目標。
(二)制定國家標準 、建立認證與驗證制度。
(三 )給予有機農場財政上的支持 :運用農業環境措施或鄉村發展計畫直
接給付之方式 ,對施行有機農耕之農地進行補貼 。
(四)加強生產者諮詢服務及消費者教育。
(五)強化超市及團購等主流買方對有機市場發展之支持。
(六)建立、整合與支持有機農業發展之制度 (包含建立與傳統農場間之
合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