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生态足迹看两汉河西走廊农业开发
从生态足迹看两汉河西走廊农业开发
刘俊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E-mail:liujunxia@
摘 要:生态足迹分析法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90 年代
初提出的一种量化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生态足迹即
为该时期内该地区人类创造一定文明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如若此需求量在供给方面得
不到自然满足,人类的需求量超过自然的供给量,生态环境不可持续,生态问题随之凸现,
则此文明不可持续。
关键词:生态足迹;两汉;河西走廊;农业开发
中国图书分类号:K2
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虽然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更大。
两汉时期我国农业开发在规模和深度上史无前例,加剧了由气候变干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尤其是西部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研究,先后提出了多种极具
价值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以其普适性、可量化性逐渐成为研究可持续
发展的一把锐剑,生态足迹既可以用来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两汉时期,我国的农业开发创造了灿烂的农垦文明,也积累了很多
环境问题,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有利于客观对待我国早期农
业开发及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足迹分析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量化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
理论依据,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看待、分析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客
观地了解、衡量生态环境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量化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
1. 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方法
1.1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的概念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量化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生态足迹的形象化概
念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当
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上的城市、工厂就会失去平衡,如果巨脚始
终得不到一块允许其发展的立足之地,那么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生态足
迹分析法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对这二者的比
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1] 。
1.2 生态足迹的计算
生态足迹的帐户模型框架是Wackernagel 于 1996 年建立的,它用来测量人类的生存所
必需的真实土地面积,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
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性
土地面积,它假设所有类型的物质消费、能源消费和废水处理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面积和水
域面积,其计算公式如下:
- 1 -
EF=N[ef=ΣγAi=∑γ(Ci/pi)]
其中,Ai 为第i 项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γ为不同类型的生态
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在生态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Ci 为第i 项的人均年消费量值,Pi 为相应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 项消费项目的年平均生产力,N 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EF
为总的生态足迹[1] 。
2. 汉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战略开发
2.1 汉政府对河西走廊的战略控制
由于河西走廊重要的战略地位,出于国家安全考虑,防御匈奴加强边防是西汉政府首先
要解决的战略问题。汉武帝在充分深刻了解河西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于元朔六年至元猎四年
(公元前128—119)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征伐匈奴的战役,收复走廊并设置了中国历史上功
不可没的河西四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敦煌郡。河西四郡设置的军事、经济意义深
远,四郡的设置开我国古代开发西北之先河,对走廊的开发是两汉农业开发、经济开发的重
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汉王朝所取得历史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