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
基础知识:
1、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早期依恋到后期行为的影响。
2、同伴的作用;同伴关系的发展。
3、游戏的种类和作用
基本理论:
1、依恋的理论。
2、游戏理论。
3、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基本技能:
1、了解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依恋的测量。
2、掌握游戏理论、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儿童交往的发展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重点讲授儿童依恋、游戏和交往的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阐释儿童交往发展的特点。
教学方法:第二节、第三节主要教师讲授,结合自学讨论,由教师总结。
第一节 依恋
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1、什么是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通常是指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一种依恋关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形成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使他们在时空上联结在一起。……我们通常把依恋视为提供爱或感情。”(安思沃斯M. Ainsworth)。
依恋的外在表现:婴儿注视、探询、追随母亲、抓握和依偎母亲、倾听母亲说话、对母亲微笑或哭泣等等。依恋的功能: 依恋具有显著的生物学上的意义,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护儿童,使之免于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的伤害。
2、依恋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0-3个月)
没有表现出对特定人或物的个别偏爱。——(前依恋期)
第二阶段: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3-6个月)
依恋的低分化阶段,依恋行为逐渐指向熟悉的人,但不具有排他性。——(依恋关系建立期)
第三阶段: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6- 30个月)依恋形成阶段, 表现出对依恋对象的深刻关切和依赖。如“怕生”——(依恋关系明确期)
第四阶段:同伴性依恋关系阶段(30个月- )
保持心理距离上的接近和依恋。
二、依恋的测量和类型
1、依恋的测量
陌生人情境实验
婴儿的依恋类型:回避型(无实质性的依恋)/安全型(有适度的分离焦虑)/反应型(分离焦虑过度)
分离焦虑及其表现:分离焦虑3阶段;阶段1:反抗 阻止分离,寻求亲近。阶段2:失望 倍感失望和无助,表现为不睬人、表情迟钝。阶段3:超脱 外表若无其事,内心强烈依恋 。
实验场景:恐惧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2、依恋的类型
A类型:回避的
B类型:安全的
C类型:反抗的
3、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①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
② 与婴儿本身的类型
4、依恋形成的标志:分离焦虑/怯生
5、依恋形成的基础:情绪的发展;认知技能的提高。
6、依恋中的认知:认知过程或先于依恋发展或与依恋发展相一致。幼儿有意识运用符号系统,并根据依恋对象的认知来调节自己的依恋行为。依恋中的情感:依恋为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分离将体验到焦虑、恐惧和愤怒等情绪。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 母亲的照看方式。 安全型依恋——照看方式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回避型依恋——照看方式往往是不敏感的、拒绝的;反应型依恋——照看方式往往是冷漠的、抗拒的、横加干涉的。照看环境。 绝对的亲子分离具有破坏性的后果,肯定损害良好依恋的形成。短期的亲子分离下,儿童应与代理母亲之间建立持续、温暖而亲密的关系。依恋的长期影响:3个问题:是否有影响?影响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不良影响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动物的早期依恋对后期的影响。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后期的影响。对儿童认知的影响(Main,1973)对儿童同伴关系及社会适应的影响(包尔拜, Srowfe,1983)对后期的影响(Lewis,1984)不良依恋的可补偿性(Mussen,1984,1990 Rutter,1987)依恋发展的敏感期。
如何处理儿童的分离焦虑:肯定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事先为分离作好准备。
告诉儿童重聚之后的具体活动。
遵循一定的分、合程序。
接受孩子的分离焦虑反应。
勿使自己的分离焦虑感染儿童。
让陌生人有所准备。
特定的游戏或活动。
较长时间的分离,加强与儿童的联系 。
三、依恋的理论
1、习性学理论:生态学家洛伦兹曾用“印刻”一词来描绘小动物的依恋过程。习性论者强调了婴儿早期的社会信号——哭、笑、依附等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还把依恋看成是由母子双方共同协调发展起来的双向过程。
Harlow Zimmerman的研究(1959 )
2、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了婴儿在与能够满足其生物需要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性能量“里必多”的重要性。按照心理分析理论,出生后的头两年,嘴是满足本能需要的渠道。由于母亲为婴儿提供食物,于是,母亲便成为与满足需要相连结的对象。也自然地成了依恋的对象,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激起的自然现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