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3.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教得太死,一是教得太活。 教得太死 这种教法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占主流。大部分老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和中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学。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文学常识的记忆,关键字的理解,重点字句的含义,重点句表达作者的感情等。尽管有不少人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但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在应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使人不想为而为之。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在诗歌方面的试题,也的确显示出了让人可以针对的程式化:2004年的中考试卷,在古诗方面的试题,主要以名句填空为主,而且还是最最常见的一些名句。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考了十几年了,2004年的中考试卷上还有八家在考。我们不是说这首诗不该考了,因为学生每年都是新的,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考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古诗文就那么几分,学生到时背背就解决问题了,平时无需下那么大的功夫。下了功夫,学到了能力,在这种题目上也无法表现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些老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过于草率,只让学生会背会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一带而过。2004年的中考试卷中,也有两三家出了鉴赏类的题型,题目也只是对课文注释的翻版,学生平时稍加留意,答对没有太大的难度。 和中考相比,高考的古诗文题目全是选自课本以外的诗歌,题型以鉴赏居多。学生读起来难度较大,似懂非懂。学生答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好在大多是选择题,最后可以任选一个了事。其实,要做到对这类题型有把握,非一日功夫所能达到的。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那么多的古诗文,要背到原文,那种量的巨大是难以想象的,何况还会出现一些本来就让人很难看懂的“朦胧诗”。所以学生也很清楚,就那么二三分,需要花上那么大的功夫吗?何况还有其他学科在争时间。一些学生就抱着很乐观的态度,看懂了更好,看不懂就蒙,蒙不对也不会影响大局。这就是造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教得过于死板在主体和主导方面的原因。 教得太活 这类教法大多出现在公开课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收集相关的资料,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的手段,把一堂平时只背背写写的古诗文课上得让人耳目一新。没有谁敢说这种教法不好,但是这种教法也只是一朵昙花,只限于很长时间才能等到的公开课上,平时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见到的。和前面的应试教学相比,这种教法又显得太活,学生很难接受,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这种教学方法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朗读型。整堂课都在读。老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读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其间配以舞蹈、绘画,甚至小品表演等手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读完以后,学生还是一无所知。读是一种手段,只是为营造一种气氛而读,只是在那一堂公开课上集中读,恐怕是很难见效的。朗读只是一种感染,要想让它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产生影响,就必须是熟烂于心的背诵。巴金先生不是在年青的时候就会背诵《红楼梦》吗?于是才有他的《家》《春》《秋》等传世之作。现在的中学生能背诵的东西少得可怜,有的诗歌上课时能背诵,时间稍长又忘完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就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上这课时就能背诵完的吧!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朗读中,不停的指点,内容包括朗读的节奏,重读与轻读,声音的高低,语调的长短……我们要问的是,那样读有依据吗?如果说那种读法是老师对那首诗的理解是可以的,统一的强制性地让每个学生都如此读,就不妥当了。 咏唱型。咏唱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手段。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一些文化名人也为古诗谱写过乐曲。如胡适、赵元任、俞平伯、文怀沙、霍松林等都有传世作品。李叔同先生的那首“长亭外,古道边”传唱半个世纪,叶至善先生则用外国乐曲为150多首古诗选配了乐谱,影视剧和当红歌星也有少量作品流行。但这对于中华茫茫诗海,那点数量就少得可怜了!诗歌是不是咏唱就比背诵记的牢固呢?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感觉也未必就是。我们到练歌房唱歌的时候,不是经常只会哼乐曲而不会唱歌词吗?而我们所能哼的乐曲至少是某个时代刻骨铭心的作品吧,那歌词怎么就不能记住,因为我们平时用得太少啊!古代的诗歌不是流行歌,会对学生产生那么大的诱惑。有的学生能一字不差地记住几十首,乃至上百首流行歌的歌词,却背不下几首古诗;能说出各国足球明星的各自爱好,却搞不清苏轼就是苏东坡……这也是让教育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啊!再说给古诗谱曲的问题,我们是根据什么就能把那首诗定格为那种的曲调?定为那种的曲调是在表达作者的感情,还是在表达曲作者对古诗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一个人对一首诗的理解,定格为一首诗就应该如此理解,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吧。如果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文档评论(0)

DQWvpUSYMv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