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日美实业模式
美国模式:投资为私营实业主体服务
美国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高效、有利于投资,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这种模式中,资本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
美国模式中企业格局是: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围是一大批中型企业,边缘是数以万计的小企业,私营实业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美国企业筹措资金,比较侧重于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美国模式中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大多数公民手中都握有公司股票和债券。美国证券公司种类很多,股票价格的升降,反映企业经营的好坏,推动实业企业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日本模式:交叉持股,以资促产
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注重企业技术进步,出口主导,贸易立国。
日本企业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指导企业运作。日本企业筹集资金,主要依靠储蓄和银行,企业资金筹措大约有60%以上是商业银行提供,只有10%~12%来自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因此在日本,银行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之间往往是交叉持股,中小投资者力量相对较弱。
这种模式使得日本企业的眼光通常都比较长远,不过,这些既不差钱,又受到政府保护、没有完全暴露在市场力量之下的日本公司,其高效率地利用资本的压力很小。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得尽量多的利润。
德国模式:银行服务实业
德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银行和公司间关系密切,银行以股东和放款人的双重身份对公司实行监督。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对资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比较小。德国与日本同样重视储蓄,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对企业放款中起关键作用,而股票、债券市场、社会集资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因此让大型实业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
在欧美和日本,很少有正身处壮年的实业家在事业巅峰期激流勇退,转向投资。韦尔奇在GE,格罗夫在英特尔,乔布斯在苹果,都是经年累月屹立不倒。即使IBM的郭士纳,也是在59岁退休后才进入私募投资,成为凯雷集团的董事长。
与典型以实业立国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实业家与投资家显示出的是双重的青涩。在国外的实业发展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与德国模式。
历史何其相似!“中国制造”所向披靡、房地产只涨不跌、人民币升值、资本找不到出口、美国国债、巨大的外汇储备、喷涌的海外投资……“日本沉没”的警示,怎能让我们不如履薄冰,反而去推波助澜?
中国买下世界?
回顾历史,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战后以模仿西方产品设计起家,然后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反过来占领欧美市场。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黄腾达,其实体经济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日本产品占领了世界市场。
由于日元的大幅升值,美国的一切在日本人眼中都显得无比便宜。世界上的一切怎么都这么便宜?都买下来吧!随后,日本投资者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购买资产。根据日本国内的投资经验,房地产等不动产只涨不跌,增值潜力巨大。因此,从1986年开始,日本在全球大量投资不动产,主要选择了房地产投资,并且把投资重点放在全球经济中心的美国。
1989年,日本国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达到顶峰,日本人的财富随之大幅度增长。当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冲到疯狂的38915点。随后,美国人一手戳破了这个巨大的泡沫。股票市场的崩溃率先波及到日本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接着就是制造业。
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在《金融战败》一书中,作者认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的损失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威廉·恩格在评价日本在金融上的溃败时,是这样说的:“东京忠诚和慷慨地购买美国国债、房地产和其它资产,最终换来的报偿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金融灾难。”
历史何其相似!“中国制造”所向披靡、房地产只涨不跌、人民币升值、资本找不到出口、美国国债、巨大的外汇储备、喷涌的海外投资……“日本沉没”的警示,怎能让我们不如履薄冰,反而去推波助澜?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要在全球竞争中抗击风险、有所作为,必须依赖实业经济的勃兴。而在实业发展触碰到“天花板”之时,企业家们已经不再那么缺钱了,中国几十年来不断“滚雪球”般被创造出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出路。但我们需要的不是投机,不是泡沫,而是“资”与“产”融合,是借助资本让我们的实业更加强壮和稳固。
不论如何,希望经年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这段历史,不会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或者是一场泡沫的发端,而是一段新的工业文明的开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