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态度12.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 偏见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attitude)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心理倾向。 你对川大是什么态度? 你对日本是什么态度? 二、态度的成分 态度由知、情、意三部分组成(态度的ABC结构) 情感 (affect) 行为倾向 (behavior intention) 认知 (cognition) 态度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态度的特征 社会性: 态度都是后天习得的。 对象性: 任何态度都指向某一具体对象。 内隐性: 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间接地从情感、行为中推知。----察言观色 持续性: 态度一经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易改变。 四、态度的功能 卡茨(Katz,1960):态度的功能理论 适应功能 态度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而且能帮助和促进个体需要满足。(如:孩子对父母的态度) 认知功能 态度有助于个体组织有关知识,相当于认知图示的功能。(先入为主) 自我保护功能 态度有助于人们应对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 价值表达功能 态度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 五、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 态度的明晰性、具体性 态度体系的状态 态度形成的基础 态度对应的是单一行为还是多种行为 态度对应的是即时行为还是长久行为 态度对应的是自发行为还是有意行为 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 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 角色扮演 态度表达中的情境因素 预测自发行为 自发行为:没有多加思考就做出的行为 有意行为:经过思考和计划的行为 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 accessibility):某一事物与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之间联系的强度,通常可以通过人们报告对该事物的看法的速度来衡量(Fazio,2000) 只有当态度能迅速呈现在人们大脑中时,态度才能预测自发行为 预测有意行为——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0)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 态度对象越具体,越能预测行为.相对于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总体态度,人们对于慢跑的具体态度能更好地预测其慢跑行为。 建言行为的TPB分析 Liang Farh,2008 态度决定行为吗? 行为是态度与其他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态度与行为 不能直接划等号,甚至不能划约等号 态度不能和具体单次行为划等号,但具有概率上的意义 态度与行为犹如一条漫长的传送带,需要经过很多波折,克服很多困难 监狱实验—行为决定态度,角色理论,戏剧理论 登门槛效应 低到高;高到低 六、双重态度模型 (model of dual attitude) 威尔逊等(T.D.Wilson,et al.),2000 基本观点 (1)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有双重态度共存。 外显态度(explicit attitude):是人们能够意识到、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是人们对态度客体的自动反映。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是埋在心理的、压抑的、克制的态度。 特征:(1)人们不清楚其来源 (2)自动激活 (3)不可控制 (2)存在双重态度时,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则需要较多的心理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 当外显态度的强度能超越和压制内隐态度时,人们才会报告外显态度 当人们没有能力和动机去检索外显态度时,他们将只报告内隐态度 六、双重态度模型 (3)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法有意识控制的和不试图去努力控制的行为反应。(口误、笔误) (4)外显态度相对容易改变,内隐态度较难改变。态度改变的技术通常改变的是外显态度。 (5)双重态度与矛盾态度有明显区别。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 同一论 二者是同一个心理结构。内隐态度所测量的是“真实的”态度;外显态度是内隐态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的歪曲表达。 干扰因素?社会价值观、情境、对奖励的追求还是回避惩罚 分离论 二者是不同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外显态度是思维的意识性产物和自我反映的结果;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产物,是无法通过内省法得到的。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 偏见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含义 态度形成的阶段 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含义 形成新态度 改变态度的强度 改变态度的方向 二、态度形成的阶段 三阶段论(H.C.Kelman,1961) 模仿与服从 认同 内化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