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R常规序列结合磁敏感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分析.docxVIP

关于MR常规序列结合磁敏感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MR常规序列结合磁敏感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分析

关于MR常规序列结合磁敏感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T1WI、T2WI、磁敏感(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扫描,其中6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病例中,单发病例19例,多发病例9例,共发现病灶78个,其中SWI序列可发现全部78个病灶,T1及T2序列可发现46个病灶。在T1WI上,病灶可呈低、稍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病灶呈高或混合信号,较有特征性的表现为T2WI周围低信号环。于SWI序列病灶呈低信号或爆米花样、桑葚样混杂信号。6例增强扫描病例中所见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结论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特征性的信号改变,MR常规序列结合磁敏感序列能更准确、更全面的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作出诊断。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磁敏感成像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属于隐匿性血管畸形,近年来随着MR技术的进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现率大大提高。本文通过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常规影像及磁敏感影像的分析,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方法及影像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脑海绵状血管瘤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16-72岁,平均42.11岁。临床表现头晕、头痛21例、癫痫2例、感觉障碍5例。采用siemensm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28例患者行头部MR检查,常规扫描选用SE序列行头部横断面T1WI及T2WI和矢状面T2WI扫描,T1WI采用扰像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参数T1WI为TR500ms,TE15ms,层厚6mm,层间距1.2mm,翻转角为70°。T2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参数为TR5100ms,TE125ms,层厚6mm,层间距1.2mm。SWI采用3D成像,TR49ms,TE40ms,层厚1.6mm,翻转角15°。同时,对其中6例病例行增强扫描。  2 结 果  28例中单发病例19例,多发病例9例,共发现病灶78个,多发病例中2例发现3个病灶,2例发现5个病灶,2例发现6个病灶,2例发现10个病灶,1例发现11个病灶。其中常规T1及T2序列共发现46个病灶,SWI序列可发现全部78个病灶。病灶直径最大者2.7cm,最小者0.2cm,呈类圆形或结节状。病灶于T1WI可呈低、稍低或混杂信号,于T2WI可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同时于T2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于SWI上,病灶可呈低信号或呈爆米花样、桑葚样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的6例病例中,发现的11个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  3 讨 论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丛状薄壁的血窦样组织构成。在常规MRI平扫上,瘤巢内信号常不均匀,这是因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内血流慢、压力低并常伴有血栓形成,同时因钙盐沉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钙化,由于含有血栓、胶质增生、钙化、纤维化等组织,故而在MR上呈混杂信号。在T2序列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周围常见低信号环,这是因为脑内海面状血管瘤窦壁发育不成熟,缺乏弹力纤维,容易反复出血,导致其周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这也是海绵状血管瘤在MR上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本组病例中,常规T1及T2序列发现的46个病灶在T1WI上23个表现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39个表现为混杂信号,同时于T2WI上32个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与相关文献一致。SWI是利用磁场中组织中物质的不均匀性而引起的敏感性差异成像,对血液代谢物,铁质沉积改变、静脉结构等十分敏感,对比T2WI,SWI在显示脑内隐匿性血管病变更加敏感,能够显示的病灶较T2WI更多,获得更详细的病灶信息,对脑血管畸形方面的显示具有优势。在SWI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大病灶表现为爆米花样、桑葚样混杂信号,较小病灶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状低信号,本组病例的SWI表现与文献报道相符。同时,本组病例在SWI上发现的病灶数较常规T1及T2序列发现的病灶数多,也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与脑内扩张的毛细血管、小静脉、钙化等相鉴别。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外,小静脉和扩张的毛细血管在增强扫描中有强化表现,而海绵状血管瘤多不强化。钙化在SWI的相位图上与出血、静脉的相位相反,可以依此鉴别。  总之,海绵状血管瘤在MRI的常规序列及SWI序列上有较为特征性的影像改变,MR常规序列结合磁敏感序列能够对大多数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作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