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未成年解教人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ocxVIP

简论未成年解教人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未成年解教人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简论未成年解教人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未成年解教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该群体的融入状况不仅关系到该群体的健康成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6名未成年解教人员为研究个案,运用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从身份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交往融入、职业融入四个方面,探讨了未成年解教人员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问题,为促进未成年解教人员的社会融入提供了前提条件。  论文关键词 未成年解教人员 社会融入  未成年解教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据统计,2011年1月至10月,全国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被告人约5.2万人,未成年解教人员的融入社会状况,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2010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本文主要从身份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交往融入和职业融入四个方面,分析未成年解教人员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未成年解教人员的社会身份融入现状及问题  未成年解教人员社会身份融入状况直接体现了其社会融入的程度。未成年解教人员从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走向社会,其社会身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在瞬间中完成,未成年解教人员能否适应这种变化,能否在心理上对自己身份的转化有一个正确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归属感,是其顺利完成设置身份融入的关键。因此,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是考察未成年解教人员的身份融入情况的重要两个指标。  (一)身份认同边缘化  认同包涵“相同”和“相异”两层关系,身份认同是个人通过与他人或其他群体进行相异、相似的比较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从而形成对自己身份认同。社会学领域中,身份认同是主体对其身份和角色的合法性的确认,并形成对其身份或角色的共识及这种共识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未成年解教人员的身份实现了从被收容劳动教养人员向自由社会人的转化,但是,由于未成年解教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认知能力有限,在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认知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对现有的社会身份认识不清。自我认知即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察觉,包括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据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未成年解教人员不愿提及在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以下简称未教所)的经历,既不接受以前教养人员的身份,又对现在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认识不清或者缺乏自信,既否定了原来的自我,又没有找到新的自我,对承担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认识不清,身份认同逐渐边缘化。  (二)社会归属感较低  社会归属感是个人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意识,它决定了个人对社会的认同程度及发生联系的密切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个人在外界环境中的感知和行为。社会归属感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以主人翁的心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在调查中,87.5%的未成年解教人员怀揣着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能重新回归家庭、学校和社会。未成年解教人员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调查中显示,82.3%的未成年解教人员都收到不同程度社会的歧视、同伴的疏远、家庭的拒绝、学业中断、就业困难等问题,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被社会所接受,导致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低,不信任家人和朋友,觉得社会不公平。  二、未成年解教人员的社会交往融入现状及问题  社会交往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并进行有关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青少年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希望通过社会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大多数的未成年解教人员的正处于15-18岁的青少年时期,相对成年人,他们的交往需要更为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当他们走出未教所后,能否树立正确的交往意识,能否正常的与人交往,能否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活动、单位活动、社区活动,能否形成正确的社会互动模式,能否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个案调查发现,未成年解教人员在社会交往融入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少正确的交往意识,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交往意识是对个人与个人、群体之间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概括,是一种自觉的交往观念。交往能力,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能力,包括表达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融合能力。未成年人的交往中,同龄伙伴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它是构成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的重要一个方面。许多未成年人是由于结交了行为不良的同伴,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中,显示近八成的未成年人犯罪与朋友有关。由于结交了不良少年或社会上不法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