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揭示脑与心理(行为)关系的研究方法有以下:
比较解剖法
皮层刺激法
毁损皮层法
一侧麻醉法
一侧电休克法
反应时实验
分耳双听技术
分视野速示刺激法
眼动研究技术
斯佩里的“割裂脑”法
计算机技术后新工具
2、PET和FMRI的原理:正电子闪射脑扫描(positrum emission tomograph,PET)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葡萄糖H3探测脑细胞的活动情况,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三维摄影机扫描,显示人在某种思维活动中同位素在脑内相应区域的分布图。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当人脑因在内外刺激作用下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脑激活区的血流、血容积及血氧消耗增加,这导致磁共振信号的差异,从而可反映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
3、脑激活:脑激活是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活动的快速增强。
当脑激活时,突触区域的能量需求是最高的,葡萄糖和氧的额外需求导致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增加。
4、大脑皮质机能定位:1. 第 I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2. 第 I 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 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4. 听区:颞横回
5. 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代表区
6. 味觉区: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
7.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的后部
8. 书写中枢:额中回的后部
9.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的后部
10.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11. 嗅觉区:海马回钩附近
12. 内脏运动中枢:边缘叶
5、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膜存在着电位差。
a 、特点:1、只要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未受外来刺激,静息电位就稳定在某一固定水平。
2、如果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在-70—-90mV之间。
b、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1、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细胞膜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2、细胞内液高K+ 和A-(有机负离子的总称),细胞外液中含3、有大量的的Na+、CL-等
4、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Na+的50倍 。
5、K+的外流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
6、维持: Na+ - K+ 泵
6、极化状态: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两者的电位差呈稳定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极性程度的减弱称为去极化;与此相反增强的,则称为超极化
7、动作电位及其机制:动作电位是指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急剧转变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能传导下去的电位变化。
机制:a、动作电位的出现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Na+通道开放)有关。
b、由于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它本来就有被动地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移向膜内。
c、Na+内流使膜内正电荷增多,膜内电位负值消失以至于出现正植,即去极化和超(或反极化)。膜内电位为正而膜外为负。
d、很快进入了所谓“失活状态” ,发生复极化过程,至静息电位水平。
8、阈值:或称阈强度,指刺激作用时间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强度以上的刺激,对组织的作用持续一定时间,都能够引起组织兴奋。
阈强度与受刺激组织的兴奋性成反比。
可兴奋的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
9、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全”或“无”;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跳跃传导;传导阻滞;
10、突触传递过程与原理: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其对Ca2+的通透性增大。
细胞外液的Ca2+进入突触小体膜内。
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并出现破裂口,突触小泡内所含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去。
递质经弥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如何产生: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
递质在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的通透性提高。
Na+内流使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约10毫秒。
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当其达到一定程度(即阈电位水平)时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并迅速传导开来。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兴奋后如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递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