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头岭出土石拍技术结构分析.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咸头岭出土石拍技术结构分析

咸頭嶺出土石拍技術結構分析 一、前 言 二、2006年咸頭嶺出土石拍分析 三、環珠江口新石時代石拍對比 四、餘 論 一、前 言   咸頭嶺遺址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大鵬街道辦事處咸頭嶺,面積約3萬平方米,自1981年首次 發現後,1985、1989、1998、2004及2006年間,先後進行五次的發掘,總面積近2,300平方 米。其中,2006年發掘的探方18個,發掘面積555平方米。本遺址是迄今深圳特區新石器時代 田野發掘規模最大、研究範圍最廣,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考古工作。 據近年深圳考古工作者指出,咸頭嶺遺址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具有清晰可靠地層關係,結 合不同地層十餘個碳十四測年資料,可以劃分為五段三期,提供了環珠江口最早期新石器時代 文化細緻分期的嘗試。1   筆者有幸,自1985年咸頭嶺遺址第一次發掘開始,蒙前廣東省考古工作者莫稚先生邀請, 2 在發掘期間曾先後多次參觀學習。 此後,咸頭嶺遺址幾次發掘期間,又蒙深圳市博物館黃崇 岳、楊耀林、文本亨、葉楊等先生賜教,筆者對咸頭嶺考古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得以逐漸增 加。2006年,筆者有幸在咸頭嶺發掘現場,觀察到層序井然,所見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堆積,留 下了極深刻之印象。是次拙文幸承深圳市考古鑒定所李海榮先生之熱情指導,僅就2006年發掘 出土石拍分析,以就教於方家。 1. 研究史 目前,咸頭嶺遺址一類文化遺存的探索,學術界仍然著重以陶器分析為主。1991年我們以 文字描述及實物對比的證據,就白陶和彩陶作綜合的分析,指出環珠江口與長江中游大溪與湯 1 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深圳市博物館:〈廣東深圳市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考 古》2007年第7期,頁14。 2 鄧聰等:《環珠江史前文物圖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  1 家崗遺址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最近李海榮、劉均雄先生亦同樣指出:「咸頭嶺遺址白陶器上 的一些戳印紋及圈足陶盤的器形等,同樣可以在這兩個文化(即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筆者 2 加注)中找到類似特徵。」   然而,筆者認為有關上述兩地間關係的探索,除陶器方面的研究外,石器分析亦將是饒有 意義的。從現今僅有資料看來,湖南洞庭湖一帶與環珠江口新石器時代,在石器組合方面,存 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本文所探索的一種帶有溝槽的石拍,僅見於珠江三角洲,湖南洞庭湖一帶 迄今仍未有報導。據此環珠江口在石器傳統方面,很可能保存一些本土文化的因素,很值得特 別重視。 回顧學術界對深圳新石器時代石器方面的探索,看來並不見積極。一般所見,只有簡報中 對石器類型學的描述。現今考古學石器工藝學中所謂“連鎖動作”(Chaine Opératorie),從 石器製作與使用、埋藏變化等技術基礎分析,在深圳方面幾乎是空白的。   本文分析的重點,以深圳咸頭嶺遺址2006年出土的石拍為中心。這裏先從深圳石拍研究歷 史作簡略回顧。 第一:1985年至1989年,初次從咸頭嶺遺址發掘中,發現了石拍。1990年本遺址簡報中, 石拍被歸類為磨制石器,共6件,只發表1件完整器。「圓角長方形,正面有直線凹槽,凹槽 3 一般寬0.2厘米左,右貫穿上下兩端,背面及四周磨制光滑」。 對於石拍功能,簡報中認為是 「石拍在泥坯上的同一位置拍打2-3次,所出效果與繩紋一致;若將石拍橫、豎變向拍打,即 呈交錯成方格狀紋。寬窄各異的石拍,適用於大小不同的陶器」。 第二:1990年大黃沙遺址簡報中,報導4件石拍。「使用鑿刻手法在拍面上形成凹凸的平 行線條,用於拍印陶器紋飾,如繩紋、網格紋等,石料均為砂岩」。4 第三:1991年李伯謙先生在〈廣東咸頭嶺一類遺址淺識〉中提及:「……拍印陶器紋飾的 石拍等。」5 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第二屆「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國際會議上, 深圳考古工作者就模擬實驗,認為石拍可以在陶器上拍印出繩紋,「其紋樣與出土實物極為 1 鄧聰:《香港考古之旅》(香港:香港區域市政局,1991年)。  2 同注1,頁15。  3 深圳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深圳市大鵬咸頭嶺沙丘遺址發掘簡報〉,《文物》 1990年第11期,頁9。  4 深圳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廣東深圳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