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巧妙运用
* 斯金纳(B.F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 。 他率先提出了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即给予一个刺激,使某个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 这是在我们现今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运用得十分多的一种方法。 一、正强化 二、负强化 所谓正强化,是在使行为发生频率增加的过程中,我们所用的刺激物为正性的,即孩子喜欢的,如夸奖,棒棒糖等等。 “正强化”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表扬”、“奖赏”、“鼓励”的意义相近,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了某件事(即某种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方法谁不知道?谁没用过?表面上看是这样,可是真正地掌握它并能得心应手地应用,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正强化物。 如果孩子表现出适宜或良好的行为,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孩子再次表现好行为的正强化物。而每个孩子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正强化物会对孩子有激励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 在正强化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 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操弄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孩子爱反复玩弄的物品。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孩子越大越应该多使用社会性强化物。 在正强化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对准强化的适宜行为:给孩子呈现正强化物的时候,我们不能给了东西就完事,还要口头叙述是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了你的赏识。而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具体,因此我们要善用建设性的赞美,少用评价式赞美。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好画,我们要避免用评价式的言语:“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 这种评价比较极端,会让孩子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我们要真正发现孩子的美,具体描述他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赞美和激励,还提高了认知水平,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 同时,在使用“正强化”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 正强化物必须紧随着好行为出现之后,间隔越长,效果越差。 ★ 正强化实施之前,把计划告诉孩子,以取得他的积极配合。 ★ 给予正强化物要适可而止,以免孩子产生“饱餍”或者损害身心健康。 ★ 多种正强化物最好配合使用,花样变换灵活。 ★ 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增强物逐渐增加。 负强化是指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方法是去掉或减少学生不喜欢的刺激物,如:减少家庭作业,减少劳动时间等等。 惩罚与负强化是不一样的,惩罚是施加一样令人痛苦的事情,目的是使不好的行为减少。 比如,这次考试你考到了90分你就一个星期不用做家庭作业了,这是负强化,目的是增加考试达到90分的频率,达到了作业就变少了,作业是令人痛苦的,而负强化是减少痛苦。 而假如你这次考试没有考到90分就扫一个星期地,这就是惩罚。 无论是强化还是惩罚,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多形成好的习惯,客服不好的习惯。 但我们要慎用惩罚这种方法。有时惩罚会适得其反。很多家长和教师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训导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人,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别人毫不理会的行为。 父母和老师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最后以一个案例来结束我的论坛:晶晶吃饭撒饭粒,无论大人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这个毛病,有时甚至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擦来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顿饭,他有两顿饭的时间要挨骂,甚至挨打 。而心理学家给出的意见却是不去理会。 父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