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意境PPT
艺术意境概论 一、意境的概念和其审美生成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义、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既有来自艺术家 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在意境范畴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他的境界说是意境说创生以来的一次总结,他首先明确用“境界”概念论词,并把它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美学范畴。 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意境探索达到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意境论探索的新高度,标志着传统意境论的完成。 二、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 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而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或感悟之中。中国传统艺术最高范畴“意境”即是人通过艺术对世界本体的体悟。 三、意境的形态划分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来看,意境的形态可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形态; 从意境的主体情感表露度,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从意境的主客体关系,又可以将意境的形态划分为主体性意境、主客体浑融型意境和客体性意境三种。 四、意境论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意境虽然是艺术范畴,但它的符号意义却是文化的,是现实心灵的整体性体验。 “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是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习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能够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的整体。” (英国泰勒) 《画 》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 》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C、主客体浑融性意境,笼统来说,这种意境可以包括王国维所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中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的这一种情况。对于这一概念可以这样界定,主客体浑融性意境指由主客观意象建构的,情感附着或明显或含蓄的意境。 情感性是其首要特征,也是最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精神内核就是追慕摆脱个人欲求和烦恼,写意抒怀,放大心胸,让自身的精神气质与大自然的生动气韵融为一体,进入一个浑然无觉的意境,得到一种思接千载、心历万有的悠悠怅然之感。追根溯源,中国古人对于意境的这种经久不衰的审美追求,无非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浑融性哲学观念。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不阿党偏私,而美泛爱兼利”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容,春夏秋冬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 中国人的世界是我在世界之中的世界,世界就是我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天人感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浑融性宇宙观使中国古人能够正视人间的痛苦与不幸,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抱有坚定的信念。 中国文化的发展演进,正是以《易经》为源泉和根基,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以道佛思想为旁支的三教合流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质。儒释道三家尽管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其所标举的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不谋而合:天人合一。三家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化既强调上天的超越性,又突出上天对人间关怀的亲合性的极具人文色彩的哲学基础。 儒家:奋发向上 (正面、入世) 道家:超然物外 (反面、出世) 佛教:寂灭自我 (反面、出世) 儒家正面肯定人生的入世精神,与道家、佛家从反面消除人生私欲的出世态度,恰似阳与阴两极互动合而为一,融铸了中国文化的诗意境界,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七千年绵延更生的精神力量。这一互补性文化结构模铸了中国人对立的文化人格,即强烈的现实功利态度与安然或愤世的超脱精神。 例如:陶渊明自身兼有儒、佛、道三家思想 这种超脱精神显现在两个层面 : 一是对社会形式上的超脱(消极避世 ) 一是对自我的超脱(借助于艺术)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宗白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