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上)论文.docVIP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上)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上)论文.doc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上)论文 .freelonroe)、德国哲学家汉斯·德里斯赫(HansDriesch)等,这些人在华的讲演稿或登于报刊,或汇集成书,对中国知识界影响甚大;后者则是北大学生廖书仓、邓中夏、罗家伦、康白情、张国焘、许德珩等人于1919年3月23日创立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在这个论述框架中,雄辩会等不值一提,因其不过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承认异军突起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在现代史上的贡献,但同时也不想抹杀当年北大及其他院校训练演说和辩论的意义。后者看似平淡无奇,可它形成一种风气,在读书作文之外,格外看重口头表达。这一现代社会对于大学师生的要求,影响极为深远。所谓“辩论”,不同于独白性质的“演说”,主要针对的是同道,承认事情具有多种可能性93,对话中包含着挑战与反省,强调学理与逻辑。如此尊重对手、自我质疑,更多属于精英们的自我启蒙。如果说“开启民智”是为人之学,那么,“阐扬学理、修饰辞令”则属于为己之学。只是因已有的历史叙述普遍关注前者,欣赏演说者的救世情怀,而忽略了其政治激情背后那个“居高临下”的姿态,我才反过来提醒注意对话性质的“辩论”,各大学校园里,类似的练习演说/辩论的团体很多,其对于大学生思维及表达的潜在影响,不该被小觑,更不该任其在思想史/文化史上永远失踪。 确实,“辩论”不如“演说”气势磅礴、畅快淋漓,面对的是同道,而非亟待教诲的下层百姓,必须有更多学理方面的考量,只能“一方面”、“另一方面”,而无法“一言以蔽之曰”。在这个意义上,“演说”容易走上社会,“辩论”则始终只能局限在大学校园。可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己”,“演说”还是“辩论”,都牵涉口头表达,都必须讲求辞令。还记得《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论时局两名士舌战”吗?如此长篇论辩,借用平等阁主人(狄平子)的批语:“拿着一个问题,引着一条直线,驳来驳去,彼此往复达四十四次,合成一万六千余言,文章能事,至是而极。”94所谓“驳来驳去”的技巧,是需要长期训练的,并非一蹴而就。 前面已经提到,蔡元培教南洋公学特班生演说时,曾“示以日文演说学数种令参阅”,可到底是哪些演说学著作,黄炎培没说。倒是蔡元培任主笔的《警钟日报》,曾在1904年连续刊登广告,推荐钟观浩译日人冈野英太郎的《演说学》:“惟书中图画精致,绘声绘色,于学演说者俾益不鲜”95。可惜目前所知国内外图书馆收藏的钟译《演说学》,只有20年代穗、沪刊行的本子。但无论如何,翻阅众多二十世纪上半叶国人所刊演说学著作96,我们起码可以大胆断言:“演说”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极为重要的社会/学术/文化活动。 五文章体式的革新 晚清以降迅速崛起的“演说”,不仅仅是社会/学术/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知识传播方式,甚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章变革。这里所说的“文章”,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局限于诗歌散文小说,更包含学术著述。就像陈源表彰胡适的考据文章,朱自清称颂胡的长篇议论文价值,都是注意到了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的这一大趋势。 陈源在《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中,首先推举的是《胡适文存》,而不是常人特别赞许的《尝试集》或《中国哲学史大纲》,理由是,“明白清楚”构成了“他的说理考据文字的特长”。陈甚至称:“《胡适文存》却不但有许多提倡新文学的文字,将来在中国文学史里永远有一个位置,他的《水浒传考证》《红楼梦考证》也实在是绝无仅有的著述。”97至于朱自清,在指导年轻人阅读《胡适文选》时,也专门指出:“他的散文,特别是长篇议论文,自成一种风格,成就远在他的白话诗之上”。在朱自清看来,胡适的论文,采用的是“标准白话”,“他那些—长篇议论文在发展和组织方面,受梁启超先生等的‘新文体的影响极大,而‘笔锋常带情感,更和梁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98。这里讨论白话文学的成功,举的却是胡适的长篇论文,表面上有点错位,实则大有见地。 正如黎锦熙在为钱玄同立传时所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发表白话诗“算是创体,但属文艺”;而“规规矩矩作论文而大胆用白话”,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还感到有点儿扭扭捏捏”99。面向读书人而非下层民众的《新青年》,积极提倡并带头使用白话,挑战的正是这种不成文的“规矩”。只有在此背景下,才能理解刘师培在《中国白话报》上“述学”(1904),1:Ⅰ以及章太炎等创办《教育今语杂志》(1910)的意义;也才能理解《新青年》同人为何热心于四处演讲、北京大学何以成立“以修缮辞令、发展思想为宗旨”的雄辩会,还有各地学堂为什么设立演说课程或组织演讲比赛。即便几十年后,在“报纸新闻副刊乃至普 通著作”之外,白话作为学术语言,能否用于写碑撰史,依旧被人质疑1:Ⅱ。说到五四新文化人的贡献,论者一般沿用胡适的分析框架,称其不同于晚清白话报刊或字母运动的提倡者之处,在于“没有‘他们、‘我们的区别”,认定“白话并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