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下)论文.docVIP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下)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下)论文.doc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下)论文 .. 学术之兴趣,而力求进步。1;Ⅴ “学术讲演会”的具体地点,在教育部会场、北京高师和北大法科礼堂。原先刊出的广告,第一讲是章士钊的“论理学”,后因章临时外出,改为陈大齐的“现代心理学”1;Ⅵ。在此后的三个月里,除了上述二题,还举办过如下题目的系列讲演:社会与教育(陶履恭)、燃料(王星拱)、墨翟哲学(胡适)、天文学(高鲁)、放射性化学(俞同奎)、教育学(邓萃英)、生物与人生哲学(李煜瀛)、社会与伦理(康宝忠)、电子相对论(何智杰)、政治学(陈启修)、园艺与害虫学(夏树人)等。如此规模的“学术讲演”..,在让大学走向社会的同时,也让“演说”承担起传播高等学问的责任。 教授们不再只是针对社会问题发言,而是努力向公众传播自己所擅长的专门知识。这么一来,如何有效地演说“学问”,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受到学界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当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口说”,将“讲坛”搬到了纸上,所谓的“著述”风格,便不可避免地发生嬗变。如果采用的是传统的讲学形式,以解读经典为中心(如《复性书院讲录》)1;Ⅶ;或因职责所在,演说时学术性不是很强(如《蔡孑民先生言行录》)1;Ⅷ,那么,将其言谈记录下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若讲授的是专深的学问,要实现从“声音”到“文字”的转化,难度就大多了。 这就牵涉到晚清的另一个新生事物——速记法。梁启 超特别推崇的日本政治小说《经国美谈》,止是久野龙溪采用口述笔记的形式完成的;“同时他在卷尾附录了一篇名为《论速记法》的文章,向《经国美谈》的读者介绍了‘速记法”1;Ⅸ。对于《清议报》能及时地译介“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的《经国美谈》,梁启超十分得意,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特别予以表彰1;Ⅹ。一年后,梁撰《新中国未来记》发表,第一回中有如下一段: 却说自从那日起,孔老先生登坛开讲,便有史学会干事员派定速记生从旁执笔,将这《中国近六十年史讲义》,从头至尾录出,一字不遗。一面速记,一面逐字打电报交与横滨新小说社登刊。1 Ⅰ 如此强调“速记”,明显受《经国美谈》的启发。所谓“一字不遗”,当然过于夸张;但速记的出现,使得“演说”之成为“著述”,平添了许多可能性。 谈论中文速记,一般从蔡锡勇说起。京师同文馆毕业后,蔡在驻美使馆任参赞期间,对当时美国流行的“快字”感兴趣;回国后,参考美国凌士礼(Lindsley)的速记法,撰成《传音快字》一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武昌刊行。到了清廷推行新政,设置咨政院,开会时亟需速记员,于是召蔡的儿子蔡璋进京,创办速记学堂,并将其父的《传音快字》改编为《中国速记学》,于1913年正式出版1 Ⅱ。此后,不同的速记法纷纷面世,对学术文化的整理以及思想的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 然而,在这中间,陷阱依然很多——即便速记员训练有素,还有口音差异,以及话题的专业性等。一般的社会动员或知识普及比较好记,倘若是“学术讲演”,可就没那么轻松了。章太炎晚年曾拒绝刊行未经自己审定的讲演稿1 Ⅲ,就是担心记录有误,以讹传讹。此举并非多余,谓予不信,请看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经历。《新青年》3卷1号的“通信”栏里,收有蔡元培致《新青年》记者函: 《新青年》记者足下:鄙人归国以来,偶在会场演说,事前既无暇预备,事后亦不暇取速记稿而订正之。日报所揭,时有讹舛,以其报仅资一阅,即亦无烦更正。不意近日在政学会及信教自由(会)之演说,乃为贵杂志所转载,势必稍稍引起读者之注意。其中大违鄙人本意之点,不能不有所辨正。1 Ⅳ 蔡元培自称信奉引力说及进化论,可报载他在信教自由会的讲稿,竟阑入一大段“宗教家反对进化论者之言”,让他实在不能容忍。至于“政教会演说报纸所载有漏脱,有舛误,尚无增加之语”。其中“最为舛误者”,蔡开列了十条,逐一辨正。 此信让既是北大文科学长、又是《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狼狈之至,赶紧以“记者”名义附言:“本志前卷五号,转录日报所载先生演说,未能亲叩疑义,至多讹误,死罪死罪。今幸先生赐函辨正,读之且愧且喜。记者前论,以不贵苟同之故,对于先生左袒宗教之言,颇怀异议。今诵赐书,遂尔冰释。”1 Ⅴ引领学界风骚的《新青年》尚且如此,其他报章的情况可想而知。 正是有感于此,后人为慎重起见,不太敢用报刊上的演说资料。可完全放弃这些口述实录文献,又实在可惜。若方豪编《马相伯先生文集》,其《凡例》的第一则称:“本书所收以先生亲自撰著之文字为限,其为先生口述,他人笔录或代作者,如先生生前各报刊登之谈话、语录、讲词等,一概不收。”1 Ⅵ严守边界,宁缺毋滥,固然是好事;但对于研究者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半个世纪后朱维铮所编篇幅剧增的《马相伯集》1 Ⅶ。 不再满足于固守书斋的现代中国学者,开始走出校园,面对公众,就自己熟悉的专业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