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口悬沙浓度变化与模拟论文.docVIP

杭州湾口悬沙浓度变化与模拟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杭州湾口悬沙浓度变化与模拟论文.doc

  杭州湾口悬沙浓度变化与模拟论文 摘要:本文对杭州湾口15个测站的大、中、小潮悬沙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大-小潮周期流速变化和水位变化是该海区各站悬沙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建立了单点测站悬沙浓度变化与水位和大-小潮最大流速的关系模型,用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拟合程度较好,对于整个大-小潮周期悬沙浓度的连续变化可采用该模型进行估算。 关键词:悬沙浓度 模型 杭州湾口 1 前言 在淤泥质河口、海岸地区,粘性细颗粒悬移质泥沙浓度是港口、航道及有关海岸工程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海岸地区物理过程复杂,悬沙浓度(含沙量)表现为一个随机性很强的变量.freel左右,平均值在5.4μm,属于粘性细颗粒泥沙的范畴。由于该处为长江口入海径流所携带泥沙的扩散范围2,其泥沙来源主要为长江口直接扩散泥沙和潮流携来的海域泥沙,后者的最初来源亦为长江口。杭州湾口实际上也是长江口外水下前三角洲的延伸部分,底部物质组成较细,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最常见的沉积物类型为粘土和粉砂。在上述泥沙来源和海底物质组成的背景下,该海区由于受到特殊的水动力条件的作用,水体中悬沙浓度变化具有独特的规律。 2.1 水动力条件 杭州湾口的潮汐主要受东海前进波系统制约,且以M2分潮起支配作用,潮汐性质属于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潮汐强度中等,据大洋山临时验潮站一个月(1996年10~11月)的观测资料,平均潮差2.79m,最大潮差4.28m,最大可能潮差5.30m。落潮历时(平均6h40min)略大于涨潮历时(平均5h47min)。 研究区各测点潮流椭圆长轴比2介于0.25~0.35之间,平均为0.29,均小于0.5,说明潮流类型为半日潮流性质,但浅水分潮较强,因而潮流性质也称为不正规半日浅海潮流。表征潮流旋转性质的椭圆率K值,变化范围在0.01~0.25之间,故总体态势,本海区的潮流为往复流性质。涨潮方向为274°~294°,落潮方向为94°~114°。 研究区潮流流速较大,大潮汛时实测最大涨、落潮流速分别可达2.55m/s和3.09m/s。流速从大潮至小潮逐渐减小,实测最大流速中潮比大潮减小10%左右,小潮比大潮减小约40%。 图2 研究区悬沙浓度分布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or the research area 2.2 悬沙浓度变化 海水中悬沙浓度的变化是泥沙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悬沙浓度时空上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动力作用和水深环境条件下的结果。研究区悬浮于水体中的泥沙为粘性细颗粒泥沙,在强潮作用的杭州湾口泥沙不易沉降,悬浮于水体中的时间较长,在憩潮流速较缓时,近底层泥沙即使落于海床,但未经密实,又为接踵而来的高速水流掀起,悬浮泥沙表现为随潮往复搬运,这是该地区泥沙运动的基本形式。 研究区平均含沙量为1.510kg/m3,属高悬沙浓度海区。平均含沙量的平面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图2),即由湾口向外海悬沙浓度逐渐降低,并且在崎岖列岛峡道西侧喇叭口形成一个相对较高的高悬沙浓度分布区,含沙量等值线近南北走向。这主要是由于西侧水深浅,并在峡道强潮流速和N2+US2cos(2π/TSN)t-θ (2) 这里太阳和太阳分潮流速振幅用UM2和US2表示,θ为相对于起始点大-小潮周期的位相。式中TSN为大-小潮周期,=14.765天。 根据上式,大、中、小潮的最大平均流速(US、UM、UN)分别为 (3) 公式(1)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系数K1、K2。根据式(1)得到大、小潮的悬沙浓度S、N分别为 S=K1S+K2(UM2+US2)+P0 (4a) N=K1N+K2(UM2+US2)+P0 (4b) 由于大、小潮平均水位近似相等,即S≈N,因而大-小潮周期悬沙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大-小潮流速差异的控制,而在同一潮汛则主要受水位变化影响。 由式(4a、b)可确定系数K1、K2 K1=UM2+US2/UM2-US2(N-P0)-(S-P0)/UM2+US2/UM2-US2N-S (5a) K2=(S/N(N-P0)-(S-P0))/ S/hN(UM2-US2)-(UM2+US2) (5b) 根据典型的大、小潮水文泥沙测验资料,确定上述系数值后,从而可计算整个大-小潮周期内泥沙浓度的连续变化值(包括中潮)。 4 计算结果与讨论 本文所用的水文泥沙资料是根据1996年10月下旬大、中、小潮三个不同潮型期间观测得到的。由于观测期间海况良好,风浪对海区悬沙浓度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潮汐潮流成为影响悬沙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实际上,悬沙分布形式与潮型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高、中、低悬沙浓度对应大、中、小潮。这种悬沙浓度与潮型之间的关系在其他许多大、中潮河口及河口湾都有观测到。 叠加在大-小潮周期之上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