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docVIP

概念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念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doc

  概念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 摘 要: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诗人使用隐喻,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诗歌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尝试运用George Lakoff 等学者的认知理论,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通过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概念隐喻的关系,说明了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所不在,理解隐喻正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隐喻;中国古代诗词 一、引言 诗歌与隐喻密不可分,而我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以往多是从修辞和意象等方面加以探讨的,较少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尝试运用近年来对隐喻研究的成果,主要是George Lakoff等学者的认知理论,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探索隐喻在古汉语诗歌中的运用。本文首先介绍认知隐喻理论,以及诗歌的认知研究,其次结合古汉语诗词实例,详细分析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在其中的使用。 二、隐喻理论的基本内容 Metaphor(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穿过、越过)的意思,-phor则有carry(运送、传送)之意,因此,metaphor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表明隐喻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Lakoff(1980)等人称前者为源(source),后者为目标(target)。1980年Lakoff和Johnson发表了Metaphors p; Johnson, 1980)。概念隐喻有四个基本要素: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一般来说,始发域较具体,目标域较抽象。正如Lakoff(1987)所言:一个域要充当隐喻的始发域,其理解必须独立于隐喻。概念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 Lakoff和Johnson(1980)将概念隐喻按其始发域的不同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以一个概念(空间方位)完整的系统去建构和组织另一个概念。这些空间方位概念有上下、里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如常把高兴喻为上,如飘飘然,把悲伤喻为下,如垂头丧气。本体隐喻是把事件、活动、情感、思想等具有连续性质的、抽象的经验看作是不连续的、有统一形体的实体或物质的隐喻方式。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另一种概念,是从始发域到目标域的部分映射,因此当通过始发域来理解目标域时,会突出某些方面,掩盖另外的方面。 三、隐喻与诗歌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一方面,诗人用隐喻使内心的感受图像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深层的涵义。正是由于隐喻的运用,一首诗才显得意义深刻,充满趣味。另一方面,由于隐喻通常用指A物的词或词组来指代他物B,一个隐喻包含A,B两件事物的名称及其各自的多层涵义,这对诗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诗人频繁借助隐喻表达思想,使诗变得复杂,更有可读性,获得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赵艳芳,1998)。语言作为诗人的材料,隐喻是诗人突出语言自身、语言为自己而存在的结果。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束定芳,2005) 。这也许就是隐喻更多的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原因。 四、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应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文人喜欢用简洁、含蓄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情怀,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有些针砭时弊的评论不可直抒胸臆,这都为隐喻提供了用武之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早就开始普遍使用,其中结构隐喻的使用非常广泛。早在诗经中,就随处可见含有结构隐喻的诗句,如在《诗经硕鼠》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的诗句。老鼠和人本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而一提到老鼠,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它们偷盗的本性。贪官不劳而获,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行为,因此作者以老鼠偷吃粮食讽喻贪官污吏以他人的劳动果实自肥,构建了一个结构隐喻,始发域是老鼠,目标域是贪官,两者在偷上有相似之处。在部分映射的过程中,突出了如下方面:不劳而获的可耻行为,脑满肠肥的丑陋外形,人见人恨;隐藏了老鼠另外一些不相关的特征,如四条腿,长毛,夜间活动等。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名作《登金陵凤凰台》中,也不乏结构隐喻。这首诗创作于安禄山叛乱之前,当时的唐朝已濒于衰落的边缘,生于盛唐的李白亲历了国家由盛转衰的过程,加之饱受小人迫害,对朝廷的乱臣颇有微词,但又无力改变现状,诗人无法直抒胸臆,只能借隐喻来映射。如在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中, 云与日分别映射奸臣和皇帝,含有如下对应关系:太阳的中心位置对应皇帝的统治地位;浮云对应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奸臣;阳光对应着皇帝英明的治国政策;太阳被遮挡对应着皇帝因愚蠢无能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