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云冈石窟音樂图像中的「琴」初探
藝術評論第二十六期 頁 113-143(民國一○三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13
ARTS REVIEW, NO. 26, pp.113–143 (2014)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SSN: 1015-624
雲岡石窟音樂圖像中的「琴」初探
李美燕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摘要
雲岡石窟的音樂圖像是瞭解北魏(386~534年)佛教音樂的一把鑰匙,然從
前人的研究成果來看,其音樂圖像中全箱式的「琴」型樂器究竟是古琴、古箏、
瑟或臥箜篌,觀點個殊。本文之目的即在對雲岡石窟音樂圖像中的「琴」型樂器
做研究,以實地考察結合文獻史料來論證這些「琴」型樂器很有可能是中國傳統
的古琴。這些音樂圖像中的「琴」非但可為古琴在北魏時期的空白多添一筆,亦
可對古琴為中國傳統文人藝術,在北魏時期既融入鮮卑族文化,亦成為佛教音樂
所用之樂器,提供有力的證據。
關鍵詞:雲岡石窟、音樂圖像、音樂考古、古琴、北魏
收稿日期:2013.9.30 ;通過日期:2013.12.03
114 李美燕
壹、前言
雲岡石窟在今山西省「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里河) 北
岸。北魏舊稱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靈岩寺。石窟倚山開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
現存大小窟龕254 個,主要洞窟45 座,造像51000 餘尊」。1 雲岡石窟的興建,
從北魏文成帝開始鑿曇曜五窟,「經獻文帝、馮太后,到孝文帝遷都,皇家經營
約40 年,完成了所有大窟大像的開鑿……遷都之後,武州山石窟建設仍延續了
2
30 年,直到正光五年(524)六鎮起義的戰鼓響起。」 根據宿白的考證,雲岡石窟
的開鑿時間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文成帝時期,約452 ~465 年)有曇曜五窟(今
第 16~20 窟);第二期(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約465 ~494 年)包括東部第 1~3
窟及中部第5~13 窟;第三期(自遷都洛陽前後迄孝明帝正光年間,約494 ~524
年)。3
自20 世紀以來,雲岡之學的研究舉凡佛教、歷史、美術、考古、建築、古
蹟維修與保護……等多元視角的成果日益豐碩,有目共睹。然而,雲岡石窟之「樂
舞」研究卻仍是個有待再開拓的領域。據雲岡石窟研究院的研究資料統計,雲岡
石窟中目前有22 個洞窟雕刻樂器形象,尚存各種樂器雕刻近530 件、28 種,
樂隊組合 60 餘組,4 其中包括有氣鳴樂器(橫笛、義觜笛、異形笛、篳篥、排
簫、吹葉、塤、笙、螺、角、長笛)、弦鳴樂器(琵琶、豎箜篌、五弦、阮咸、
1 參見張倬主編,《中國石窟藝術:雲岡》,頁23 。
2 參見《中國石窟藝術:雲岡》,頁23 。
3 參見宿白,〈雲岡石窟分期試論〉,《中國石窟寺研究》,頁76-88 。
宿白,〈試釋雲岡石窟的分期─《雲岡石窟卷》畫冊讀後〉,《文物》7 :64 。注[ 2] 「以
上皆以開鑿石窟的時間言,有的窟內龕像雕造較晚,甚至遲至北魏以後」。
4 參見趙昆雨,〈雲岡石窟樂舞雕刻研究〉,《敦煌研究》2 ,頁34 。
雲岡石窟音樂圖像中的「琴」初探 115
琴、箏)、膜鳴樂器(腰鼓、毛員鼓、擔鼓、雞婁鼓、杖鼓、兩杖鼓、齊鼓、手
鼓、鐵鼓、鼓、銅鈸、碰鈴)、其他(彈指、抃、吹指)等。5
前人對於這些樂器也曾給予關注與探索,尤以對樂器的考名與辨識的研究居
多數,這些研究成果提供給後人按圖索驥之便。然在前人考名與辨識的結果中,
又可見彼等對其中的「琴」型樂器究竟是古琴、古箏、瑟或臥箜篌的研究尚屬闕
如。前人對這些「琴」型樂器的說法幾乎皆一致,如同趙昆雨所說:「石窟中,
由於風化水蝕諸原素,琴、箏、臥箜篌的弦數、指法等細部刻劃均泐蝕漫漶,難
6
於分辨,即便偶有弦可識,亦不足為據,只能由其面板箱外觀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