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章脂类代谢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脂类代谢 脂类是脂肪及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脂肪的生理功能是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类脂包括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组分。 脂酸在体内主要与醇结合成酯。与脂酸结合的醇有甘油(丙三醇)、鞘氨醇及胆固醇等。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酸通过酯键结合生成的甘油三酯,即脂肪,是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甘油还可与2分子脂酸、1分子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结合成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甘油磷脂包括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及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等,是构成生物膜脂双层的基本骨架,含量恒定。脂酸与鞘氨醇通过酰胺键结合的脂称为鞘脂,含磷酸者为鞘磷脂,含糖者称为鞘糖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参予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 第一节 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 自然界存在的不饱和脂酸按含双键数目分为单及多不饱脂酸。习惯上将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酸称为多不饱和脂酸。 不饱和脂酸命名常用系统命名法以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如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则这种编码体系为△编码体系。如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则为ω或n编码体系。按ω或n编码体系命名,哺乳动物体内的各种不饱和脂酸可分为四族:即ω7、ω9、ω6、和ω3四族(表7-1及表7-2)。 哺乳动物体内缺乏在脂酸C9碳原子处引入双键的去饱和酶系,因此不能合成ω-6族的亚油酸(18:2,△9,12)及ω-3族的α-亚麻酸(18:3,△9,12,15),这两种多不饱和脂酸必需由食物中植物油提供。只要供给亚油酸(ω6,n-6)则动物即能合成ω6族的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长链多不饱和脂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在脑及睾丸中含量丰富,是脑及精子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组分。这类脂酸以ω-3族的α-亚麻酸(18:3,ω-3)为原料可在体内合成,而亚油酸(18:2,ω-6)不能代替α-亚麻酸。 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海水鱼油中亦含丰富的EPA及DHA,属ω-3族多不饱和脂酸。这类脂酸具有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栓形成、保护脑血管、抗癌等特殊生物效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膳食中的脂类主要为脂肪,此外还含少量磷脂、胆固醇等。脂类不溶于水,必须在小肠经胆汁中胆汁酸盐的作用,乳化并分散成细小的微团(micelles)后,才能被消化酶消化。胰液及胆汁均分泌入十二指肠,因此小肠上段是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胆汁酸盐是较强的乳化剂,能降低油与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使脂肪及胆固醇酯等疏水的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增加消化酶对脂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及类脂的消化及吸收。胰腺分泌入十二指肠中消化脂类的酶有胰脂酶(pancreatic lipase)、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cholesteryl esterase)及辅脂酶(colipase)。胰脂酶特异催化甘油三酯的1及3位酯键水解,生成2-甘油一酯(2-monoglyceride)及2分子脂酸。胰脂酶必须吸附在乳化脂肪微团的水油界面上,才能作用于微团内的甘油三酯。辅脂酶是胰脂酶对脂肪消化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因子。胰磷脂酶A2催化磷脂2位酯键水解,生成脂酸及溶血磷脂;胆固醇酯酶促进胆固醇酯水解生成游离胆固醇及脂酸。脂肪及类脂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可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这种微团体积更小,极性更大,易于穿过小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为肠粘膜细胞吸收。 脂类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中链脂酸(6~10C)及短链脂酸(2~4C)构成的甘油三酯,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即可被吸收。在肠粘膜细胞内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通过门静脉进入血循环。长链脂酸(12~26C)及2-甘油一酯吸收入肠粘膜细胞后,在光面内质网脂酰CoA转移酶(acyl CoA transferase)的催化下,由ATP供给能量,2-甘油一酯加上2分子脂酰CoA,再合成甘油三酯。后者再与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B48、C、AI、AIV等以及磷脂、胆固醇结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在肠粘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称为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第三节 甘油三酯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甘油三酯是机体储存能量的形式。机体摄入糖、脂肪等食物均可合成脂肪在脂肪组织储存,以供禁食、饥饿时的能量需要。 (一)合成部位 肝、脂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