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 淡江大学学生事务处.DOC

中国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 淡江大学学生事务处.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 淡江大学学生事务处

地域建築與建築史研究的時代意義 -以臺灣地區傳統建築為例- *簡聰敏 淡江大學Bauhaus)到後起爭峰的國際樣式(The International style);乃至於後工業、資訊時代的數位建築,引領了一股對現代建築的革命思潮;卻遺忘了既往地方文化活動所駐留的軌跡。 國人研究中國建築史的進程甚晚,海峽兩岸至今僅六十、七十餘年的歷史,研究成果仍顯不足。面對中國建築地域性與文化特質研究的再延續,及受制於跨國文化融合與衝擊的牽動;引起對中國建築史學的研究定位、重要性及未來走向為何?進行提問,其意義與看法如下: 一、相關史料文獻資料的陸續出版,學者雖已注意到中國,區域建築史研究的重要性,唯仍多停 留在地域尺度較大的課題,不易彰顯地域建築的文化特質。反觀,在臺灣,由早期對單體建 築研究逐漸將研究尺度放大,藉田野調查、訪談、踏勘等第一手史料,作為建構地域建築史 的研究基礎,累積的研究成果,逐漸形成地域建築的論域;可充實在建築史學的內涵。 二、全球化,拉近了空間距離與增進文化的重疊與流動;並驅使文化建構在跨知識領域上。因此 ,跨地域空間、知識論域的地域建築與建築史研究,預見將成為未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重要 方向之一。 臺灣是傳統漢文化移民社會的一支,經衍化後逐漸形成具東西文化複合及多元特質的體系。藉史料相關文獻的回顧及長期對地區建築文化活動的體察紀錄;辯証臺灣由移民社會,將中國原鄉建築型式移入臺灣,經基型(prototype)演化並轉化為地域衍化下的「新基型」(new-protype)過程。本研究論述的重點如次: (一)藉二十世紀重拾七十年代興起的研究觀點,以歷史地理學及西方批判地域建築史觀,說明中國地區,由文化流動現象產生的地域建築與建築史研究的前瞻性與時代意義。 (二)藉臺灣地區傳統建築地域特質研究為例,辯證文化流動下,地域特質與建築文化的互動關 係,並說明臺灣地區地域建築史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字:全球化、地域建築、地域文化、文化流動 壹、緒論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流動的時代,所有物質與文化的流動,在全球化效應中快速的生產。代表歷史的時間軸與地理的空間向度,在這股文化流動中,產生了多元與混沌的文化融合現象。既往多以形式、表徵意義及二元結構論作為科學論證的研究論述基礎,與現代追求物質真相的研究態度逐漸悖道而馳。因此,本研究立足全球化觀點下,所產生物質與文化的流動現象,以臺灣地區傳統建築為對象,探究地域建築與在地文化在交互作用下,所呈現隱含的文化特質與真相;並藉由地域聚落地理及地域文化紋理所織成的地域文化譜系,論證大木作匠派、匠師及傳統建築空間符號及語意類型系統,於臺灣傳統建築地域性文化的演化過程與特質,並進一步探討臺灣傳統建築所處的史觀定位與意義。 回溯歷史,自西元1661年起,臺灣(((即由一個傳統漢文化為基礎的移民社會,繁衍過程中受到西洋風交錯影響,逐漸形成具東西文化複合多元特質的體系。相對於中國文化移轉下的臺灣,承襲自中國南方的傳統建築(((式樣,即被視為原鄉對照的「基型」(((。這股文化移轉下的原鄉移民現象,在臺灣逐步生成了新傳統的建築式樣,稱為衍化(((後的「新基型」,如圖1、2所示。臺灣地區傳統建築文化脈絡紋理及匠師譜系,亟待藉跨領域論述推論旁證,及自諸多田野文獻、訪談、手稿、方志圖版驗證;方可進行描述性推論;藉以建構出臺灣地域建築史支脈。 圖1 西元1926年來臺漢人原鄉遷徙路線示意圖 (資料來源:黃為雋、尚廓等,《閩粵民居》,1993,p.135) 圖2 西元1926年:台灣漢族移民之原籍分佈 (資料來源:陳正祥,1980:30) 清代以後,自中國大陸移民原籍多偏於閩(福建)、粵(廣東)二省。閩籍者以泉州、漳州、汀洲、興化四府居多;粵籍者以惠州、潮州及嘉應州三府居多。按1926年陳正祥對原鄉移民人口的統計,各地移民總計人數約為370於萬人。泉州人來臺最早,多居於濱海ㄧ帶或港口,從事工商業;漳州人多居於離海較遠處的內陸,多從事農業,潮州的客家人來臺最晚只能佔有台地了。 臺灣傳統建築,淵源於大陸地區閩南、粵東一帶,雖可依文化遷徙脈絡概分為漳州、泉州、潮州等三大建築支系;然而由建築史、移民開發史等文獻及相關史料研究發現,此種概略區分建築衍化背景與類型的觀點,仍有諸多細部亟待進一步研究與驗證。近代日本地理學者富田芳郎《臺灣地形發達史の(((與信仰圈(((的論述;及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臺灣の《》 照片1 日治時期台灣中元普渡祭禮。在台灣平原或海港、河港聚落中,皆有以廟為中心展開的聚落形式。 (資料來源:賴志彰、張興國,《蓬萊舊庄-台灣城鄉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