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豚領導學 動機的意義與工作動機 動機 一個心理歷程,起源於個體生理或心理的匱乏或需求,個體為獲得誘因以滿足需求,因而產生驅力,藉以作為採取行動的能量 瞭解動機過程的重點在於認清「需求→驅力→誘因」三者之意義 (需求引發意識、驅力帶來渴望、誘因促發行動) 工作動機 為何你要工作? 一組起源於個體「內」(自我體認)或個體「外」(環境壓力、風潮、期望)的推動力量,它會引發與工作相關的行為,並決定其形式、方向、強度及持續時間 工作動機理論~內容理論 確定「什麼」是人們工作的動力或需求?並說明這些需求之間是否有先後順序? 究竟人需要什麼? 存在目的為何? 說明哪些誘因或目標使人們願意去達成,而且滿意工作的成果 有效的實現手段? 嚮往的紅蘿葡 是否存在高層次的需求? 三個主要的內容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 雙因子理論 三需求論 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個人的需求滿足是依層次與順序來排列 五個層次需求: 雙因子理論(1/2) Herzberg延續上述需求層次理論,而發展出雙因子理論。 研究結果顯示,工作「滿意」都與「工作內容」有關,這些因素為激勵因子(motivation factor),激勵因子使員工滿意其工作。(正向誘導: achievement, growth, responsibility, nature of work, job recognition) 工作「不滿意」多發生在與工作相關的「情境」因素上,這些因素為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它可以防止員工不滿意。(負面干擾: benefit, compensation, supervision, work conditions, relations with co-workers) 雙因子理論(2/2) (Intrinsic)激勵因子與(Extrinsic)保健因子共同組成雙因子理論: 保健因子有「預防」作用,相當於需求層次理論中的低層次需求,它能防止員工在工作上的不滿足,但無法使員工滿足 激勵因子才有激勵作用,它相當於需求層次理論中較高層次的需求 根據雙因子理論,唯具有「挑戰性」內容的工作才有激勵作用 三需求理論 Alderfer在上述兩個理論基礎上,提出三需求理論(ERG theory) Alderfer認為人類共同的需求有三類: 生存(existence) 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成長需求 (personal growth) 內容理論間的比較 過程理論 過程理論卻著重於引發人們工作動機之「前導認知」 (ex ante cognition),並說明此種變項與動機(ex post motivation)之間的關係 人通常在行動之前,並沒有很清楚究竟要努力為何事? 期望理論 波特?勞勒模式 目標設定理論 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是由Victor Vroom 所提出 認為內容理論無法很清楚而完整地說明工作動機之複雜過程。 期望理論,乃建立在三個概念上: 效用值 [做了對我個人有什麼最終(效)用?] 工具性 [若真有(效)用,可否藉由實現組織的特定目的? ] 期望值 [若可藉以實現,燃起我對工作的期望,於是有努力的動機] 該理論亦稱VIE (value, instrumentality, expectancy)理論 期望理論模式 波特(L. W. Porter) 勞勒(E. E. Lawler)模式(1/2) 波特(L. W. Porter) 勞勒(E. E. Lawler)模式(2/2) 波特?勞勒模式有一前提,即動機(投入、努力)並不等於滿意或績效 重要的是,工作績效帶來的實際酬賞與其感受是否「公平」 ,共同影響個人的滿足感 此模式指出了「績效造成滿意」,而非過去理論所主張的「滿意帶來績效」 目標設定(goal setting)理論 目標設定理論的基本理念是,目標可以成為一個激勵物,個體為了特定目標而努力的企圖心,激勵其努力工作的動力來源 目標設定理論模式 公平理論(1/2) 由Stacy Adams提出。此理論是根據「認知失調」理論與「交換」理論的概念所發展出來,主張個人的工作動機來自於維持人際間的公平性,應避免不公平關係的產生 依此理論,員工在工作環境中,會比較自己與「參考人」的付出和所得報償之間的交換 「參考人」是由個人所選與自己相匹配,可以相互比較的人 公平理論(2/2) 不公平的知覺可由以下二個數學公式表示: 公平的感受則由下列公式表示: = 歸因理論 人們解釋自己或他人行為背後原因之過程,為人的行為找出「合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183汽车运用与维修系列 汽车 .ppt
- 21乡下人家课件ppt-乡下的生活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PPT
- 27016 日语 -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doc
- 301经济管理学院 - 首页 - 地质大学研究生招生 .doc
- 303公共管理学院 - 首页 - 地质大学研究生招生 .doc
- 50年来现代化理论的演进 - SIPIVT E-Learning Center.doc
- 860 管理学综合 - 海洋大学.doc
- 96年度“蔬 果 生 态 体 验 园”.doc
- 99年学生暑假体育育乐营实施办法.doc
- A self-reflection of my teaching design - 网站首 .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