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讲:潮阳一中 王军海 百家争鸣——儒家 春秋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作:《论语》 核心思想: “仁”和“礼”。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诸侯和百姓则应当克己复礼; (等级思想) 最终社会秩序才能恢复稳定。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的现实需要(人文精神) 教育:兴办私学,打破教育垄断;推动文化下移,学在民间。 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孔子思想在今天: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克己复礼——道德规范、社会秩序 仁者爱人——仁爱精神 春秋代表人物:老子 代表作:《道德经》 主要思想: 世界观:万物本源为“道”,“道法自然” ; 辩证法: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守静”而后“以弱胜强”. 政治:治国尤烹小鲜,应当“无为而治”:不妄为、不胡为、不威逼百姓(民本思想) 主张回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发展状况:充满哲学智慧和辩证法精神,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和道德人格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儒家 战国代表人物:孟子 代表作:《孟子》 “仁政”思想: “民贵君轻” ,统治者善待人民,实行仁政,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本思想) “人性本善” :即人皆有恻隐之心,天生就有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 重义轻利:社会则应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百家争鸣——儒家 战国代表人物:荀子 代表作:《荀子》 主要思想: “人性本恶” “隆礼重法”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朴素的唯物思想) 特点:继承儒学的同时杂取百家,为百家集大成者。 战国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作:《墨子》 主要思想:(民本思想) “兼爱”:指兼爱所有人(无等级差别的仁爱)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尚贤”:任人唯贤,以贤能而非亲疏作为用人标准 发展状况:受到下层百姓欢迎,成为战国显学。 后其思想融入各家学说而衰落。 战国代表人物:庄子 代表作:《庄子》 主要思想: “齐物”思想:天道自然,万物本质没有差别。 逍遥无所持: 逍遥于万物之外,对自然“无所恃”,“不相胜”,最终与自然融合。 战国代表人物:韩非子 代表作:《韩非子》 主要思想: 1.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强大。(以法治民,以术制臣,强化君主的权势。) 2.主张变法革新(“法后王”) 发展状况:成为秦的治国思想;汉代以来“外儒内法”成为古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也成为历代改革者的理论基础。 儒家:孔子:“仁”和“礼”; 孟子:“仁政”思想; 荀子:礼法并重 道家: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思想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背景 材料一:晚周(春秋战国)诸子虽然各执一端,学说迥异,但这个时代仍然有文化主潮可寻,这便是“民本主义”。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 (1)晚周诸子“各执一端,学说迥异”体现了该时期的何种思想文化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9分) (1)该现象是指“百家争鸣”;(1分)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经济:铁器与牛耕出现,农耕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促成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 (2)结合所学,阐述诸子百家学说各自的“民本主义”。 儒学: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实现没有差别的“兼爱”。 法家:主张变法革新,发展经济,有利于改善民生。 道家:主张统治应当无为而治,不应过分威逼百姓。 “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的影响: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源头。 儒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 道家:传统哲学的思想基础; 法家: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根源:社会民生凋敝,需要休养生息。 来源:黄帝和老子学说。 主要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即在尊重自然,不盲目行动,“因时制宜”。 政治:统治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过多干涉社会发展,百姓自我发展,社会休养生息。 评价:汉朝迅速恢复国力,出现 “文景之治” 。 汉中期——董仲舒新儒学 背景: 汉中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黄老之学不适应统治者的需求; 儒学吸收法家等思想,形成适应中央集权发展的新理论。 代表人物:董仲舒 《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 主要思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