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0年代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

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   从1980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改革城镇住房投资、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以来,住房制度改革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在广大城镇展开,至今已30年。从1993年到1998年,我有幸参加这项工作,担任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深深体会到搞这项改革的艰难,几乎一直是在争议中探索前进的。当时,住房制度改革在80年代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入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段经历让我永远不能忘怀,既有看到老百姓通过房改改善了住房条件,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也有不少不如意之处,尝尽了酸甜苦辣,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现就主要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房改的由来   改革福利分房制度,实行住房商品化,是我们一直想改而又怕改、担心改不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在启动阶段非常艰难。   传统福利分房制度可以概括为实物福利分配、低租金近乎无偿使用、国家或单位所有的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政府和企业建房投资越多,支出的维修费用和住房补贴就越多,投资不能实现自身积累,包袱越背越重,形成恶性循环。本来具有很大活力的房地产业、建筑业也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住房供应极度短缺。城镇住房供需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和,而且日趋严重。1978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从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缺房户甚至几乎占到城镇总户数的一半。显然,传统住房制度难以为继,非改不可。同时,传统住房制度低租金近乎无偿使用的特点,还刺激了人们多占房、占好房的欲望,助长了以权谋房、分配不公的不正之风,社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干群关系。   缓解住房紧张状况,是房改提出的最初动因。1980年,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针对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住房难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以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小平同志的讲话虽然没有使用“住房商品化”的提法,但涵盖了住房制度改革的绝大部分内容。由此,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正式起步。后来,国务院成立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安志文、陈俊生、林汉雄、陈锦华、李铁映同志先后担任房改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   小平同志提出住房制度改革,当时从国家到企业都能接受,而广大干部群众更是普遍拥护。烟台市是我国第一个搞房改的城市,市长俞正声抓房改比较得力,得到各阶层群众的拥护。1987年烟台市召开人代会换届时,他得了全票,房改起步早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各个方面普遍拥护或者接受房改,但80年代的房改经历了从出售公房试点、民建公助建房试点到提租补贴试点,在实践中步履蹒跚,困难重重。为什么这么难 笼统来讲,就是一个“钱”字——住房消费补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度,职工工资当中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住房消费因素。按照当时的话语,不管你提租还是售房,都先要往老百姓的兜里装钱,然后老百姓才能从兜里往外拿钱,否则不可能。经历了80年代初的公房出售试点以后,各方面达成共识,必须要给职工发放住房消费补贴,这是房改成败的关键。   但是,国家财政很困难,年年赤字,一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前都如此,甚至到了中央向地方借钱过日子的程度。财政部部长刘仲藜1993年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李先念兼任财政部长时有上衣和长裤穿,王丙乾兼任部长时还有衬衫,到我这儿只剩下背心和裤衩了。因此,房改不能打财政的主意,不能开这个口子。企业也很困难,普遍的大面积亏损。   住房消费补贴资金从何而来 1988年的全国住房制度改革第一个总体方案,主要提出两条路,但实践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很难走通。   一条路是原有住房投入资金的转换,也就是把原来用于住房维修、管理、建设的资金转化为对职工的住房补贴,以支持大幅度提高租金,进而促进售房。这条路设想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却不可能。方案的设计者忽视了住房单位所有这个特点。有的单位有住房投入资金,有的单位没有。即使是有住房投入资金的单位,资金来源也都是无序、混乱的,很多是挤占、挪用了其他资金,一转换就没了。   另一条路是出售公有旧房。80年代全国旧房有20多亿平方米,如果卖出去可以回收以千亿计的资金。这条路可以说潜力巨大,搞好了房改资金就有保证,关键在于售房价格,80年代初的新建公房出售已经表明价格不能高。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房子是国家多年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只能按照市场价出售,购买者才能得到全部产权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