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感官意象之间的转换:通感(Synaesthesia)
四、感官意象之間的轉換:通感(Synaesthesia) 【一】通感: 「通感」,又稱「移覺」(移就)(162),「移覺是一種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更換感受角度來描述事物的性狀和情貌的修辭方式。」(163)。「通感是指把某種感官所感覺得到的事物的性狀,從另一種感官的感覺中表現出來。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164),正說明聲音與色彩可以互通,感官間的交互作用是存在的。比較完整的意義說明,見於黎運漢、張維耿兩人編著的《現代漢語修辭學》(165): 人的各種感覺,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互不相同,但也有其相通的一面。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將屬於某一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感官上,憑借感官上的相通之處,啟發讀著去聯想和體詩文中的意境。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166),意即詩人對事物敏感,能作多方面的感官聯想。作為一種表意方法,「通感」早就存在於中國古典詩歌中,只是歷來未曾加以歸納,成為有體系的學理,例如以下兩個常見的「詩眼」: 1、視覺、嗅覺聽覺:「鬧」字 「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 「車馳馬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 宋、黃庭堅〈次韻公秉、子由十六夜懷清虛〉 「寒窗穿碧疏,潤礎鬧蒼蘚」…..宋、黄庭堅〈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 「三更螢火鬧,萬里天河橫」…..宋、陳與義〈舟抵華容縣夜賦〉 「百草吹香蝴蝶鬧,溪漲綠鷺鷥閑」….宋、陸游〈明日游家圃有賦〉 「風吹梅蕊鬧,細雨杏花香」…. 宋、晏幾道〈臨江仙〉 「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 宋、毛滂〈浣溪紗〉 宋祁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而名噪一時,時人稱他「紅杏尚書」。此句妙處,在一「鬧」字,王國維評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鬧」字在此為「詩眼」,具有關鍵地位。 在上面這些詩句中,「鬧」字都扮演關鍵動詞而兼具「隱性」形容詞的作用, ---------------------------------- (163)移覺與通感的區別:「移覺只是感官之間形容詞的挪用,彷彿叫人用眼去聽,用耳朵去看,比較偏守在器官之間;但是,因見紅色而感到溫暖,對綠色覺得寒涼,比較偏向移情的目的。」,亦即「移覺」為感官經驗的互通,「通感」為統攝感官經驗的「心覺」。參見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2004年,台北:國家,頁169。 (164)參見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頁1129 (165)參見自李元洛著《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6。 (166)參見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2005年,頁124-125。 (167)參見劉勰《文心雕龍》,周振甫注,台北:里仁,1984,頁845。 由於其形容詞的隱性特色,故時而「化形為聲」,把味覺(如:吹香)與視覺(如:蝴蝶)接合起來:如「百草吹香蝴蝶鬧」,或者把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水南梅鬧雪千堆」、「風吹梅蕊鬧」;時而「化虛為實」,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寒窗穿碧疏,潤礎鬧蒼蘚」;時而「化被動為主動」,如「車馳馬驟燈方鬧」。此與單純地作為形容詞用法,如宋代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來溪〉「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意境上是有所不同的。 2、聽覺觸覺:「濕」字 聽覺視覺:「濕」字 視覺聽覺:「濕」字 「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唐 王維〈山中〉 「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 唐、杜甫〈船下夔州廓宿,雨濕不得上岸〉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唐、李商隱〈天涯〉 「月浪衝天天宇濕,涼蟾落盡疏星入」….. 唐、李商隱〈燕臺。秋〉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唐、薛逢〈長安夜雨〉「柳岸晚來船集,波底夕紅濕」…..宋、趙彥端〈浣溪〉 「數間茅屋水邊村,楊柳依依綠映門。渡口喚船人獨立,一蓑煙雨濕黃昏。」 ……宋、孫覿〈吳門道中〉 「花怯曉風寒蝶夢,柳愁春雨濕鶯聲」……元、黃庚〈俞景仁相過〉 「苦霧沉旗影,飛霜濕鼓聲」……明、林鴻〈出塞〉 這些詩句裡的「濕」字均創造出「感官交錯」的各種新奇美感,或者「化聲 為形」:把聽覺和觸覺接合起來,如「晨鐘雲外濕」;或者把聽覺和視覺接合起來,如「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到窗寒鼓濕無聲」;或者「化形為聲」:把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空翠濕人衣」、「月浪衝天天宇濕」、「一蓑煙雨濕黃昏」、「柳愁春雨濕鶯聲」。 上面所舉這些古典詩詞實例,都表明通感在古代文學中,既是提升古代文人審美表現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通常美感體驗。 (一)通感與象徵主義 「通感」原義是指藝術作品裡產生不同衝突的協調,或對立情感的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