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下数学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分析.doc

苏教版四下数学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四下数学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全单元编排九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 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各部分名称 例2 三角形的底和高 例3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例4 三角形的内角和 例5 三角形按角分类 例6 等腰三角形 例7 等边三角形 例8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底和高 例9 梯形的特点,底和高 认识三角形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比较多,教材编排七道例题和两个练习教学三角形,先是三角形的一般特点,包括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等。这些是三角形的基本特点,每一个三角形都具有这些特点。然后是三角形的分类,看三角形的内角,可以把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看三角形的边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其实,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都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材考虑到三角形的按角分类比较简单,适宜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三角形按边分类比较复杂,只要求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暂时不提三角形的按边分类。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教材考虑到学生有学习三角形的经验,具有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条件,只编排一道例题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编排一道例题教学梯形的知识,编排一个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 (一) 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活动是观察图形,把图形的样子通过视觉器官输入头脑,产生初步的、整体性的图形表象。如果要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应仔细考察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这种精细的体验仅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材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做”图形,引导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建构对有关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做”三角形,感受它的边、角和顶点。 例1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安排了三项教学活动。首先,呈现一幅长江大桥的照片,从中看到一些三角形,并联想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三角形形状的物体,从而引起对三角形的回忆,把心向集中到继续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上面。然后画一个三角形,把头脑里的三角形表象用图画表示出来,经历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体会三角形的边与角的特点。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反思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怎样画成的。最后,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这是画三角形获得的体会,是对三角形形状特点的描述,是对三角形的概括性认识。 例题还给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这是一类几何图形的标志,代表了整个三角形集合。在三角形的图画上能清楚地看到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不安排画三角形,尽管也能教学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但学生获得的体验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刻,认知活动不会像现在这样主动,学习效果不会像现在这样好。 2. “围”三角形,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3教学这个知识。首先给出四根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2厘米的小棒,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动手围一围,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并感受到这些“围成”和“围不成”与所选择的小棒的长度有关。然后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这道例题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教学应注意三点:第一,课前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8厘米、5厘米、4厘米、2厘米的小棒,人人都有做三角形的条件。第二,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经历围成三角形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与疑问,并保证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时候,他们的直接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另一端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观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用小棒的长度关系来解释围成与围不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