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 如何评价《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地位? 如何看待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评价?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这种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这种历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4.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 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恩格斯 (1)就哲学来说——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近乎完美的形式修补好了唯物主义整个大厦的上层,从而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恩格斯 (2)就政治经济学来说——唯物史观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3)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创立的过程来看——马克思对哲学和经济学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不会有唯物史观的诞生;而唯物史观的诞生又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革命变革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过程。 (4)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使他们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马克思于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公开阐述的重要文献。 “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马克思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深入批判蒲鲁东错误思想的同时,对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较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更为精确的表述。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1.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为揭露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荒谬,着重分析批判了其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同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首先,在批判蒲鲁东唯心主义观点时,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根本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根据他的意见,创造历史的,正是抽象、范畴,而不是人。”另外,蒲鲁东也根本颠倒了客观的经济关系与经济学范畴的关系。而实际的情形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经济学的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经济学的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更准确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不仅界定了生产力的内涵、要素和生产关系的内涵,还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文档评论(0)